山海画廊,人间福地。多山多水多绿的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林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省建设。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2002年,习近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开启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福建加快生态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活力。
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接力棒”,一任接一任扎实推进。绿色发展,为福建高质量发展铺就最亮丽的底色。
接续建设“生态美”
漫步“海上花园”厦门,筼筜湖碧波如镜,鼓浪屿绿树婆娑,五缘湾海天一色。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鹭岛厦门的一个个“绿色桂冠”实至名归。
厦门的生态环境之变,缘自30多年前的筼筜湖治理。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开启了筼筜湖的“重生”之路。历经四期综合整治、历时30多年,筼筜湖从曾经的臭水湖,蝶变为“城市绿肺”“厦门城市会客厅”。
在“福建最绿县份之一”长汀,2020年水土流失率已降至6.78%,取得水土流失治理的决定性胜利。它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赴长汀实地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持续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30多年攻坚克难,长汀人民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就做什么。厦门筼筜湖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治理……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了多项重大生态工程,为福建发展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抉择,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发展优势。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提出“生态美”的期冀,强调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福建持续推进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治水全覆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系统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建设。
林草兴则生态兴。通过不断提升林业资源总量和质量,2021年,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3年保持全国首位;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第一;九市一区国家森林城市、所有县(市)省级森林城市实现“两个全覆盖”……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加丰盈。
“生态优等生”竿头日进,福建持续交出优异答卷:2020年,福建成为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且所有地级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领先全国。
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十三五”期间,福建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首次达到91.9%。
改革赋能绿意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将乐常口村调研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牢记嘱托,常口村守护好绿水青山,引进旅游、种养项目,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进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赴率先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龙岩市武平县专题调研,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历经二十年的积极探索、大胆突破和持续改革,这场由习近平同志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福建生态保护、林农增收带来巨大活力。
今日福建,有山皆绿,处处都有取之不尽的“绿色宝藏”。沉睡的山林成为“绿色银行”,源于改革之手“点绿成金”。
2016年,我省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省建设进入提档升级新阶段。紧扣创新改革的主线,福建大胆改、深入试,为生态文明建设探路——
坚持绿色导向。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年与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建立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取消对南平、龙岩、三明、宁德4个山区市,34个县(市、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GDP指标考核;出台《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福建省省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责任体系。
优化绿色布局。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26.08%被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编制实施“三线一单”,建立“1+10+N”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限“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加强绿色管控。先后颁布施行《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规,率先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生态云平台,智慧监管、精准治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探索“补植令”等生态恢复性司法。
实现绿色价值。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具有山海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覆盖全省主要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10”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环境权益交易全面推行,排污权累计成交17.18亿元,活跃度居全国前列。
2020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26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按期取得了38项重大改革成果,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的第一站来到武夷山,他谆谆告诫:“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当年10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公布了正式设立的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名列其中。
2021年,“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治理经验入选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海上养殖综合治理“宁德模式”,成为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在全国推广;南平成为全国首个获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经验”进一步凝练,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贡献更多智慧。
“碳”寻绿色发展路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他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福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底色、夯实绿色根基——
念好山海经,打好生态牌,锚定绿色发展道路。依托自然优势,不断巩固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充分利用山、水、茶、竹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2021年,福建省林业总产值预计达7011亿元,全省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400亿元,全省竹业总产值超过82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福茶、福菌、福果、福菜、福稻……一批具有深刻福建烙印的“福字号”绿色农产品,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加快完善;低碳试点示范有序推进,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工业园区,厦门建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并完成首宗海洋碳汇交易。
深化福建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林业碳票、政策性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碳汇贷”……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走在全国前列,林业碳汇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
2021年,福建获批全国首个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21.5%;累计24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正加速形成。
以占全国1.3%的土地、2.8%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4.3%的经济总量,福建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新征程,再出发。2022年3月30日,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生态保护补偿、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河湖长制……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内容,在此次修订中大量增加。今年5月1日,条例将正式施行,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又将迈上新台阶。
“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福建正奋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优势和骄傲。(福建日报记者 方金春 陈旻)
原标题:牢记嘱托、接续奋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福建 绿色发展
投稿:请发ruomao#hotmail.com(#换成@)
删稿:本站部分内容为会员转载,如需删除请发至编辑邮箱处理!
建议:本站是养生门户网,分享的产品大多是食品为主,不能代替药物。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不保证每个人食用后有同样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转自互联网,如您有大病,建议您去看医生!我们理念是当下就要养生!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养生从当下开始!不论你是30岁,还是60岁...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