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说: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因为特别想吃什么 就说明对此食物很缺
在生活中,很多老百姓,特别是老年朋友对自己的疾病很重视,经常体检,就诊,服药,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要多依赖于专业机构和专家。
但其饮食(如何吃饭)很随意自然且很有把握,完全靠自然的食欲来调节,不少成年男性朋友也是如此,并且常说:“吃饭谁还不会?这是人的本能,不用他人的指导;饱了,就不吃了;饿了就去吃,说明缺乏了;特别想什么,就说明身体缺什么了。”
那么我的意见是:
1. 靠食欲来指挥进食有两个必备的前提条件:
(1)健康状况 ;
(2)基本的、必备的健康知识。
2. 当出现异常病态的肥胖、消瘦和代谢综合症等时,食欲就并不能指挥进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刚才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自从文字记载以来,人类基本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很少有饮食过量的情况出现。那么,旺盛的食欲和高效的消化吸收功能既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是种族延续的基础依据之一。
人们对于能量密度比较高(高脂、高蛋白、多糖)的食物,有本能的嗜好;同时脂肪具有改善膳食性味,提高膳食品位的作用,(如制作面包时,通常要加入脂肪,重要目的就是为改善口味和性状;炒菜时放油也可以改善菜的风味)而蛋白类食物也有类似作用。(如多数人都觉得瘦肉比青菜香)
在生活中,许多人也知道炒菜应该少放油,但少油少盐就没有味道。更突出的表现为:因为社会富裕了,在外就餐几率非常高,目前大部分人在外点餐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味道要好。如到饭店用餐,先是考虑菜系,被频繁点的多是高油、高蛋白的。还要选择参考烹调方式,如红烧、油炸等。人们喜欢动物性食品,很少点清煮毛豆、煮白菜等。
还有包括都市白领,对他们健康影响较大的是工作午餐的问题,不恰当的快餐已成为此类人群健康一大隐患。
生活当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变化,学生(不胖)、婚前(略胖)、婚后(迅速发胖)、有了孩子(胖的更快),当了领导(胖的最快)。这些变化都与饮食相关。
举一成年男性的例子:当他作为学生时,从七八岁到二十四五岁,因为学习和运动量大,所以在此阶段,食欲很旺盛,量也很大。婚前的工作时期,因为年轻活跃,体力支出也较多,食欲依然旺盛,自由支配的钱也较多,可以自己选择食物。学生和婚前时期肥胖率增长的不会很高。当婚后有了孩子,生活规律、外出减少、睡眠增加,相应的热量支出也在减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年龄在增加,35左右是由青年到中青年的转折点。人一生当中,25—35岁是代谢率的顶峰,随后下降。基础代谢率少了,但食欲和饮食习惯都不会迅速改变(如原爱吃肉,依然很爱吃肉,原来能和半斤白酒,现在依然5两)
人的基础代谢率随着多种因素逐渐变化,但饮食习惯和进食量都不容易发生变化,这就产生矛盾。
因此:单依靠食欲来指导进食不能长久行得通,特别是在年龄,职业变化较大的阶段。
另外还有一群比较瘦弱的女性,她们也不能用食欲作为指挥进食和挑选食物种类的依据。原因:若排除遗传因素,她们的消瘦已经明确提示着很长一段时间,饮食与运动不协调,否定了她们靠食欲安排饮食的方法。
还有未成年人喜欢色彩鲜艳的、高脂肪、高蛋白、多糖的食物,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一定程度放开任其选择,没有很好的营养健康教育,则孩子会特别嗜好“三高”食物,于是城乡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
还有一种心理异常的人群,如因为升学,婚姻,职业缘故,有较强心理压力,他们减压的途径之一就是饮食。表现为:厌食,暴食或二者交替出现,此时饮食就不单纯为了生存,而成为减压的一种方法。所以他们的食欲更不能用来指挥进食了。
以上的几种人群都不太适合于用食欲控制饮食,于是这个结论就意味者都要依靠营养师规定和指挥饮食?
近5—10年来,营养似乎成了极热门的话题,营养师们也似乎成了一个热门职业,营养需求一下得到了释放。报纸,电视,网络上会见到类似观点:精确到什么时间吃什么,多少克,很详细。还有一大批人,特别是有知识背景,注重健康的老年人和一些女性会按专家的指导严格执行,这是一个很普遍现象。
相对应的另一种人群则对此极其鄙视,认为被人安排先迈左右脚很无聊,自己有能力安排好饮食,不用其他人指手画脚。
作为一名营养师,个人认为:人不是动物,活着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幸福,人多想长寿,但更重要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同样高,如果被身体是自由的,但精神被约束,身体再健康又有什么意义呢?
营养师在指导他人饮食之时,如果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沟通,即便善意,但如果事实上触束缚他人的自由,那么这种工作方式我通常不认可。
究竟该怎么办?是随心所欲的自由饮食,还是按照营养师的指导去做?
我认为:按照营养师的指导一丝不苟的去落实很好,但不能成为主流,因为治标不治本,并未针对根源。
饮食失衡的本质应该是健康教育的缺失,让大众认识到环境的变化,食物本来的性味以及作为一个健康人应吃的食物的大致结构和模型(膳食指南、膳食宝塔)。这是最主要的方案之一。
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正确的观点,进而形成正确行为,稳妥习惯,好的结果。
另外要考虑的一重要因素:就是他的健康状况。如当事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如消化系统疾病等。他已经不能够看通常的大众科普宣传和报道等。这些人应该交由专业机构处理,进行体检,评估,综合治疗(药物,运动,心理,饮食调节)这些人群已不能仅仅靠科普宣传、营养指导来解决问题了,应纳入医疗的范畴。
投稿:请发ruomao#hotmail.com(#换成@)
删稿:本站部分内容为会员转载,如需删除请发至编辑邮箱处理!
建议:本站是养生门户网,分享的产品大多是食品为主,不能代替药物。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不保证每个人食用后有同样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转自互联网,如您有大病,建议您去看医生!我们理念是当下就要养生!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养生从当下开始!不论你是30岁,还是60岁...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