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手术机器人创新现状
刘达:
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比较快,而且从世界来看也是一个新兴领域,我们作为研发机器人技术特别是在手术机器人方面已有20多年研发历史。手术机器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像达芬奇这种主从操作,主要应用于腹腔镜普通外科手术领域较广;另外一大类是像睿米机器人和天智航的天玑的导航定位机器人, 对于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应用面是比较广的。这两大类机器人现在都是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的一个比较前沿的趋势。
从国内的应用,获批产品注册证的,包括天智航的天玑国内第一个骨科机器人,我们的睿米事是国内第一个神经外科机器人,现在导航定位机器人方面,创业团队和创业公司也非常的多。从技术的复杂度来讲,导航定位机器人比主动操作机器人要简单一点。从手术的量来讲,尤其像骨科手术,它的量是非常大的,而且导航定位机器人对于医生来讲客观性比较强,就是说,定位精准度从术前的规划到术后检查,标准是非常一致的,一目了然,比较便于术后的评价。一旦形成产品,跟医生之间的粘合性、活跃度和使用量是较高的。
达芬奇这类的机器人,技术复杂度要更高一些,目前广泛投入市场的也只有这一款产品,也将近20年时间了。
从研究角度来讲,像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随着大学进行产品转换,现在我所知的有3-4类产品要进入临床阶段,但是还没有拿到许可证,也就谈不上在市场上销售以及临床上的大范围应用。
如果单纯从技术成本来讲,也就是硬件成本,我们和美国应该处于一个水平线上,如果把机器人和医生类比的话,分为脑、眼、手三部分,即大脑、视觉系统、机械臂,国内外硬件成本都差距不大,除非机械臂是自主研发的,但据我所知,包括达芬奇、国内大部分已经上市的手术机器人生产厂家大部分机械臂已购买为主,国内外的差异性不是特别大,医疗器械的附加值并不是指硬件成本。
二、中国手术机器人创新发展障碍
刘达:
达芬奇成功在哪?
一是其品牌的商业模式,另外一个是不得不提到的美国医疗系统的商业保险,达芬奇在全球的应用数量相当一部分是在美国,这和他的医疗保险体系还是密切相关的,而在国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费用要完全由患者承担,这和美国是不同的。骨科,比如说天智航机器人,在一些医院进入了收费目录,我们的导航定位机器人,有一部分费用也是可以报销的。如果收费的问题不解决,在国内,应用的广度和患者接受的程度,可能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达芬奇的手术费用大概在4-6万,这个对患者的负担还是比较大的。对于国产手术机器人还是需要国家在收费或者医疗保险报销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推广上才能少走弯路,这仅仅是我的理解。
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从我到研发到产品化再到市场这条路上,最难的我觉得还是取得产品注册证,也就是说手术机器人作为一个在国际上应该都是比较新兴的产业,包括技术的趋势的话,那么首先呢,企业要上市取得这个产品的许可证,从之前的没有这个产品种类,首先作为国家对三类医疗器的评审老师,对这类器械真正的可靠性和成熟性是非常非常难界定的,他不了解这个产品和技术以及安全可靠性等。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手机机器人的趋势,实际上评审老师的经验也不断的丰富,当然也有我们这些先驱者的努力吧,所以说这块越来越好。
但是呢,我要提醒大家,尤其是创业者和这个创业公司,很重要的一方面,创新和安全可靠有时候是一对矛盾,很多创业公司说到“我要颠覆什么”,因为我是70后,其实我挺恐怖颠覆这个词的,在医疗器械、在药来讲,食品药品安全可靠永远是第一位的,相比技术的创新安全可靠更重要,而且对于国家药监局的评审机制来讲,无论是药品还是器械,不管是创新还是非创新的,首先是要安全可靠,所以说怎么去平衡安全可靠和创新相互之间的这个关系恐怕是我们这些从业者、研发者要考虑到的,在临床过程中很难体现安全可靠性,评审很难通过。 这个是我们进入市场门槛时,拿不到注册证就谈不到上市销售、更谈不到市场、装机量、手术量,只能是一个技术的研发,而不是一个产品。
再有投入的成本体量,因为时间没有四、五年是完全不能完成一个从研发到上市的过程的,而且要经过很多临床试验、专家测评,原则上来讲是一个亿起步的。过程中没有好的投资人、没有好的产业支撑、没有资本的支持,那你是坚持不下去的,可能都熬不到产品拿到注册证这一天,企业就生存不下去了。
拿到注册证,是不是就能卖了?我觉得后面的路更漫长就准备期从医院的考察、立项到竞标,然后再到采购,没有一年肯定是做不完的,所以说真正让医生广泛接受,培养医生的手术习惯,这个实际上还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
我的研发体会是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是对患者,用手术机器人替代,价值还是在微创,第二点是对医生端,不管是主任、副主任还是一般的医生,手术机器人能给医生带来什么,我觉得第一重要的是精准和安全,也就是说,手术机器人之所以有意义,是比人手要准、要稳。第三点就是对医院端,这个中国有中国的特色,比如说我们的睿米机器人要提高医生手术的效率,比如说传统手术耗时一个小时,用机器人做就变成了15分钟,一天医生可以做两台手术,用机器人可以做十台手术,尤其是三甲医院,再有,因为微创,机器人手术后,病人的住院时间大大缩短,只需要2-3天,而传统神经外科脑手术要十天以上到两周,那这个对于医院来说,病人的周转率就大幅提高了。如果手术机器人产品同时达到这以上三点,不会存在医院不购买或者患者不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对医院、对医生、对患者都有明显的意义,它的商业逻辑,产品的技术逻辑才成立。
三、手术机器人投资与创新建议
刘达:
我个人的一些建议,现在手术机器人很热,就包括研发的团队和创业公司都很多,手术机器人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从我个人比喻,就是1.0时代已经到了2.0时代,所谓1.0时代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说,可以说仿照,无论是仿达芬奇还是说把一些成熟的固件搁在一起,然后在软件方面做一些应用上的改进,我认为这1.0时代,通过评审检验,要给医生给患者给医院创造价值,然后关键是要拿到注册证,这是1.0时代做的事儿。
那么现在我认为到了2.0时代,什么叫2.0时代,就是说评审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我们觉得现在到一个精细化的,也就是说如果别人也有。我们也有怎么办?就是说我们要控成本,然后要体验出这个新驾驶性能,就比如说原来机械臂是买,但我现在自己做,而且我自己做的一定要比他的要好、专用的,而且成本还低,我不知道郑总怎么看,创业团队没有开发过的经验,我觉得要看它的真实力了,因为品牌度上你就不能成为领军,将从细分领域讲啊,那这里面可能未来来讲医生的习惯,热度,其实足够了,但是就要看创业的团队谁能在性价比上给投资人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我觉得已经进入2.0时代,不是很粗放的,或者光单纯比速度、比效率,比评审不能成功了,所以已经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的时代,就是你单纯的去模仿,单纯的去说能不能让医生使用,能不能拿到证?我觉得已经这个时期已经可以说过去了。当然,这个怎么去做,每个创业团队都有自己的方法,还是说能不能给这个患者,给医生,给这个医院,包括投资人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些价值是真正有意义不是非常空虚的价值,而且是可持续的,这个是包括我们正在做的,大家最终的真正比拼的一个东西了,这个的确是要看内容,不能看表面上的一些热闹,这个是我的观点。
互动问答环节
1.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外的机械臂或者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会不会被卡脖子?
国内的供应链情况如何?
2.如何看待手术机器人的5G远程手术,实际远程应用中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需要解决?
3.能否预测下手术机器人项目更大范围进医保的时间点?
或者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成本或者市场条件手术机器人才能全面进医保?
4.国内手术机器人有哪些企业或者细分方向值得投资。
投稿:请发ruomao#hotmail.com(#换成@)
删稿:本站部分内容为会员转载,如需删除请发至编辑邮箱处理!
建议:本站是养生门户网,分享的产品大多是食品为主,不能代替药物。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不保证每个人食用后有同样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转自互联网,如您有大病,建议您去看医生!我们理念是当下就要养生!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养生从当下开始!不论你是30岁,还是60岁...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