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胚胎开始形成到生命结束,营养无时无刻不滋养着人的生命——营养是生命的源泉。
然而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而人体70%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肥胖症、亚健康等都与营养成分摄入不平衡有关[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全国居民慢性病的死亡率为10万分之533,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这些惊人的数字再次让三个关键词:营养、慢病、预防成为关注的焦点;探寻营养、生活方式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公共卫生的重中之重。
缺一不可:营养是健康的基石
营养原义为“谋求养生”,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过程。
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物质。目前,已知有40~45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中,人体每天必须摄入的七大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它们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运转的物质基础,缺一不可。
图:人体七大营养素
自古以来,人类通过营养维持生命、保证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和完成各种活动,从胎儿开始直至死亡都离不开营养,人类体质的优劣与营养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营养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先决条件,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康复的重要条件。
总之,人类的生、老、病、死都与营养息息相关。营养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营养是万万不能的。
密不可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营养成分(即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相对摄入量)对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尽管关于限制大量营养成分对体重和健康的长期影响缺乏可靠的经验证据,但近年来饮食建议已经从低脂肪转向低糖,最近还开始建议采用低动物蛋白饮食。
先前的研究发现,饮食结构是可遗传的[2-4],并且可能与健康和生活方式共享遗传成分[5]。基于饮食组成是一个基因复杂的表型,需要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样本量来证明这些的发现。于是,一项发表于《Molecular Psychiatry》的研究,纳入23.5万多名欧洲血统的人群,基于三大营养素: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摄入,以及机体体征特点,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6]。
在研究期间共估计了饮食组成表型和19个预选的相关医学和生活方式表型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发现不同营养素摄入与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显著相关,并且脂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摄入均对机体特点、相关慢性疾病等有正向或者反向相关性。
蛋白质的相对摄入与不良健康状况关系最密切,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遗传呈正相关,且在代谢功能障碍中起作用;
相反,碳水化合物和糖的相对摄入量与腰围、腰臀比以及社区贫困呈负相关,与体育锻炼呈正相关;
而脂肪的相对摄入与不良健康状况没有一致的遗传相关性,但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
图:脂肪、蛋白质、糖、碳水化合物遗传相关性
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表明,每种宏量营养素的相对摄入量都有一个独特的遗传结构,并且遗传相关性的模式可能对机体特点、相关慢性疾病等均有影响。由此可见,膳食结构、营养均衡对健康的重要性。
身体健康:均衡营养是关键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能提高一代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延长寿命,提高民族素质。而不合理的饮食,营养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也就是说,营养是把“双刃剑”,多则“火上浇油”,少则“雪上加霜”,只有饮食健康,才能让身体健康。在生活中要达到平衡膳食,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荐,除烹调油和调味品外,建议平均每天摄入的食物达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同时,每天的膳食应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类、大豆坚果类及油脂类这五大类食物。
而在均衡营养之外,适度运动也至关重要!
图: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
图源:中国营养学会
投稿:请发ruomao#hotmail.com(#换成@)
删稿:本站部分内容为会员转载,如需删除请发至编辑邮箱处理!
建议:本站是养生门户网,分享的产品大多是食品为主,不能代替药物。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不保证每个人食用后有同样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转自互联网,如您有大病,建议您去看医生!我们理念是当下就要养生!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养生从当下开始!不论你是30岁,还是60岁...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