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6.9分享
序分:从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一直到“无量诸天大众俱”。
这一节就是属于法会序分,也就是说佛陀说这一部经典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物在场?
正宗分:从“尔时,佛告长老舍利佛。从是西方过十方亿佛土”,一直到“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是正宗分,也就是这部经的主干核心部分。
赞叹、流通分:从“东方亦有阿众毗佛,须弥相佛”等等,来称赞他说这部经的伟大功德,一直到最后“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这后面就是属于赞叹流通分。赞叹者就是诸佛如来在赞叹,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的功德,流通分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教导那些弟子们如何对这部经要来进行流布弘宣,所以整个全经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现在我们就这个经文讲一讲。重点的地方,我们就多多的阐述发挥。有一些地方我们能简略的就简略一下,就不详细讲。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如是我闻”这一句话是阿难在佛陀在圆寂涅槃时,遵照佛陀教导而加的。目的是让这些众生及未来学佛者,相信此经是佛陀亲自宣讲,是阿难亲耳听闻,然后弟子们根据阿难亲耳听闻佛陀所讲,把他记录整理成文,流传后世的,以使众生对此经深信正信。
如果他不加个“如是我闻”的话,一般人就会误解为是阿难说的。
这个“闻”本来是由耳朵闻的,为什么不说“耳闻”而说“我闻”?因为耳朵是身体的一部分,“我”呢,是这个身体的总称;耳朵,是一个別的名称,所以这叫舍别就总,把这个别的名不用,而用总的名称,所以叫“我闻”。
“我闻”,是我阿难亲耳闻的。那么阿难尊者已经证果,应该无我了,为什么还说“我闻”呢?这个“我”是无我之我,是“假说我法”的那个“我”。
因为依照世俗,人人都有个我,所以阿难尊者虽然无我,也就随顺世俗,说出个“我”字了。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才指示的。那时佛告诉大家:“我于今天半夜的时候,要入涅槃了。”
阿难尊者一听见佛要入涅槃,就急得哭起来了,他一边哭一边说:“佛呀,您不要入涅槃,您不要把我们都舍弃啊!”
这时候,就有一个没有眼睛的尊者出来了。是谁呢?就是阿那律尊者,他是天眼第一。他虽没有肉眼,但是有天眼。他说:“啊,尊者!你为什么哭得这个样子呢?”
“我为什么哭?佛要入涅槃了,我怎么不哭呢!”
阿那律尊者说:“你哭能管什么用呢?现在还有事情应该办。佛就要入涅槃了,我们以后有很多事情怎么样处理,你应该去请问佛啊!”
阿难尊者说:“请问什么?有什么比佛入涅槃这个事情更重要?”
尊者说:“有四件事情非常要紧的!”
“哪四件事情啊?”
“第一,结集经藏,这是重要的事情!在经典的开头应该用什么字?”
阿难尊者一听,说:“哦,是呀,这件事情很重要!那么第二件呢?”
“第二件,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了,我们以谁为师呢?”
“对,佛入涅槃了,我们应该再找一个师父。那么第三件呢?”
“第三件,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了,我们依住哪里呢?”
阿难尊者说:“这是最要紧的!没有依住的地方,怎么用功修道呢?”
“第四件,佛住世的时候,恶性比丘,佛可以调伏,他可以听佛的教化。那么佛入涅槃,这一些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又怎么办呢?”
怎么叫恶性比丘呢?他就是不守规矩,专门来扰乱大家修行。你在这儿打坐,他就要经行;人家经行,哦!他又到那个地方去打坐去;人家拜佛,他就要来念经;人家念经,他又来拜佛。总而言之,做出一个特别的样子,与众不同,好像阿修罗的样子,争强好斗,这叫恶性比丘。
恶性的居士,也就是专门做一个特别的样子,“你看,我比你们这些居士都行的,你们都不如我!”“你看,我多发心!人人都没有我那么发心”等等。
佛入涅槃后,这个恶性的比丘和恶性的居士怎么对待呢?
阿难尊者一想,说:“哦,这四件事情都应该问的。我现在就去问佛。”
于是阿难尊者把眼泪擦干,就去问释迦牟尼佛:“佛啊!您就要入涅槃,我现在有四件事情想请问世尊,请世尊慈悲答复我。”
“好啊!你无论有什么问题,我都可以给你解答。”
“佛呀!您这一生所说的经典很多很多,将来要结集经藏时,经的前边应该用什么字呢?”
佛说:“哦,前边都应该用‘如是我闻’,这‘如是’就是可信之法,是我自己听见的,应该用这四个字。”
阿难尊者又接着问:“第二个问题,佛住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作我们的师父。佛入涅槃,我们又以谁作我们的师父呢?佛啊,请指示我们。”
“我入涅槃之后,你们应以戒为师”。
所以出家人都应该受戒,也就因为佛当初指示过,佛不在世时应以戒为师。
阿难尊者又问佛:“第三个问题,佛住世的时候,我们这些比丘都和佛在一起住;现在佛入涅槃,我们这些比丘应该怎么样住法呢?”
“哦,我入涅槃之后,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
什么叫四念处呢?四念,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
(一)要“观身不净”,看自己的身体是个不净的东西;你知道它是不净的东西,就不会对它生一种爱心;没有贪爱,就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自由了。
(二)要“观受是苦”,你所感受的,都是一种苦,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就乐受也是一种苦的因。
(三)要“观心无常”,观这个心,它是念念迁变的,无常的。
(四)要“观法无我”。
这就是佛陀说的“依‘四念处’而住”的内容。
阿难尊者继续请问佛:“第四个问题,这恶性比丘、恶性居士、恶性的一般人,该怎么样处理呢?”
“哦,这很简单,你就用‘默摈'两个字。”
默,就是不和他说话;摈,也就是不理他。就是你遇着这个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及恶人,就要用定力来对治,不要被他转。不要他恶,你也恶,那好像狗咬人似的;狗在那里狂吠,你也对它狂吠是不行的。”
因为恶性的人,他生来就具足这么一个恶性,你只可以用定力,不管他,这样他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要用“默摈”这个方法来对治他。
佛把四个问题都回答后不久,就入涅槃了。”
佛为什么教阿难尊者用“如是我闻”四字作为经首?
宣化上人说,因为这个“如是我闻”有几个意思:
(一)异外道。就是和外道不同——外道所有的经论一开始,就用“有、无”两个字;梵语就是“阿欧”。阿,就是无;欧,就是有。
他们主张一切的法,万事万物,天地间所有什么都算上,都不出这两个字。所以就用这两个字来代表,一个是“无”,一个就是“有”。他们说:“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总而言之,不能出“有”“无”这两个字,所以他们的经典一开始就“阿欧”。
“无、有”,本来无,它说现在有了;但它可没讲真空妙有。不过道理有一点相似,但没有把它详细讲出来,不究竟。所以佛所说的经,用“如是”,“如是”的意思是“就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如是我闻”第一个意思是异外道,和外道的经典不同的。
(二)断众疑。
佛已知道大家会有这种怀疑,怀疑什么?等佛入涅槃了之后,阿难尊者和老迦叶尊者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尊者升座说法,坐到佛的座位上。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顿起三疑,就生了三种的疑惑心。
1、“哦,释迦牟尼佛没有入涅槃,我们的大师又活了!”以为阿难尊者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这是一个疑。
2、“喔,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这是他方的佛到这儿了!”这又是一个疑惑。
3、“哦,原来是阿难现在成佛了!”
当时法会大众有这三种的怀疑,等阿难尊者一说“如是我闻”,这时三疑顿息。
大家都说:“哦!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活过来,也不是他方佛来,也不是阿难成佛。原来这如是之法,是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以三疑顿息。这叫断众疑。
(三)息争论。怎么叫息争论呢?因为阿难尊者在诸大比丘里头,是最年轻的一个。佛成佛时,他出世;佛入涅槃,他才四十九岁,其它的比丘都比他大。论资格,老迦叶尊者是最老的,还有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这些尊者都比阿难尊者年龄大;论道德、学问,有很多的老比丘比阿难尊者道德高;论智能,其它的比丘也有比阿难尊者高的。
那怎么会选到阿难尊者来结集经藏呢?来说经典呢?诸比丘中有老的、中年的,阿难尊者是最年轻的。如果他说经典,其他人就会不相信了,都要和他争了。这个说:“哦,我听的经比你多!我应该说经。”那个就说:”哼,我跟着佛一辈子,佛所说的法都在我肚里呢!我应该说经。”这样大家就争起来了。
当阿难尊者说:“如是我闻”,哦!原来这不是阿难尊者的意思,也不是大众的意思,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所以大家都没有话讲了。这叫息争论。
“如是我闻”的来历就讲完了。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一时:就是这一个时候,这叫“时成就”。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只说“一时”呢?因为国家与国家的历法,这年、月、日、时不是全都一样的。有的以正月,做为一年的开始;有的用二月做一年的开始;又有的用三月做一年的开始;乃至于用的月份都不同的,所以这个“时”就没有法子确定一个时候。若要确定一个时候,令人又要考察这个时间对不对等等。所以每部经都有“一时”,就是佛说经的时间。
《阿弥陀经》是佛陀在接近晚年时讲的。因为他只有这一部经是无问自说,所以这个也就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
“佛在舍卫国,祈树给孤独园”。
所以“佛”:是主成就,是说法之主;那么又要有“处成就”,要有一个地方来讲经说法,这个地方就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说法,有时在舍卫国说,有时在王阇城说,有时灵鹫山说等等。
这个舍卫国翻成中文,就叫“丰德”。当时这个舍卫国有五欲财宝之丰,国家非常富强。这些一般的人民常常能够亲耳听闻佛陀讲法,亲眼目睹佛陀尊容,都能发心,都能修行,大部分能够解脱出离。他们能值佛出世,所以就称为德。“德”就是有多闻解脱之德,“丰”就是国家有五欲财宝之丰,所以舍卫国翻译为中文叫“丰德”。
“祈树给孤独园”,祈陀太子的树,孤独长者的园。
祈陀太子是波丝尼王的儿子,汉译又叫“战胜”,他的父亲与邻国交战凯旋而归时,正于太子于宫中降生,所以就给他赐名叫战胜。
孤独长者就是须达多,汉译为叫善施。他是一个大富长者,专门对那些老而无子的孤人,少儿无父的孤儿周济、送财物,常给于他们周济布施,所以人们称他为孤独长者。孤独长者,汉译为叫“善施”,梵语为须达多。须达多长者是当时印度—个很有钱的人,但是他不懂佛法,连佛的名字也没有听过。
有一天,他去—个朋友的家里。他这位朋友,叫珊檀那长者,也是一位很有钱的人。他到这个地方,见珊檀那长者把房子庄饰得非常美丽。须达多长者看见他这样庄饰舍宅,收拾得这样的美丽,就问:“你把房子收拾这么样庄严好看,是不是办什么喜事?或者是给你的儿子娶媳妇?”
珊檀那长者说:不是!我想要请佛来应供。”
须达多长者一听见“佛”,啊!他头发也立起来了,身上毛孔也都竖起来了。问:“什么叫佛呀?“
“佛是净饭王的太子。本来他该做国王的,可是,他出家修道成佛了。我预备请佛来应供,来供养佛。”
这须达多长者,也就是给孤独长者,听见佛的名以后就睡不着了。
后来他见了佛以后,非常发大心:要买一个花园供养给佛讲经说法度众生。他就想买祈陀太子的花园。祈陀太子不想卖,就故意刁难他说,除非你用金子把我这个花园的地全部铺满,我就卖给你”。
谁知孤独长者就真的用金子把花园的地全部铺满了。
祈陀太子不好反悔,就只有卖给他了。但是祈陀太子说,“我只是卖地给你,树还是我的,你供养地,我供养树,我们一起供养佛陀吧”就这样,所以说“祈树给孤独园”。
二、6.10分享
“与大比丘僧”。
大比丘:这是先把声闻众说在前边,因为这表示出世相。出世间相就是代表圣人。比丘是佛的常随众,跟随佛听经闻法,所以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比丘众放在前边。
菩萨是不定相。菩萨有时是现出家相,有时又现在家相。菩萨是修中道的,所以放到中间。
后边就说到天人、天龙八部。后边的是世间相,表示一切凡夫。
大比丘就是道德高、学问博、证悟深,在佛陀座下很有地位,很有影响的这些大弟子,就称为叫大比丘。一般的就不能称为大比丘。
真正大比丘按佛法讲,必须是要见道,才能称为大比丘。当然当时这些都是见了道的,都是阿罗汉,有些即使不是阿罗汉,也是属于证了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的,所以都称大比丘。
大比丘这个“大”字,有大、多、胜三个意思。
1、比丘是国王大臣所崇拜的,所以这叫“大”。
2、比丘断一切的烦恼、破一切的恶;破诸恶,所以是“多”。
3、比丘和其它的旁门外道不同,胜过其它的旁门外道,所以叫“胜”。
大比丘僧这个比丘是属于五不翻当中的多义不翻。
“比丘”有三个意思:乞士、怖魔、破恶。
1、乞士——就是托钵乞食。上乞法食以养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色身。
2、怖魔——因为当有人登比丘坛受比丘戒的时候,三番羯磨完了之后,这时飞行夜叉、地行夜叉就报告给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就报告给天魔。
这时天魔就恐惧:“啊,佛的眷属又多了一个人,我的眷属又少了一个!”因为天魔恐惧,魔王的宫殿就震动了,所以就叫怖魔。
3、破恶——破什么恶呢?破烦恼恶,比丘为破八万四千种的烦恼,而发菩提心,所以就叫破恶。
僧:是僧伽,译成中文就叫“和合众”。所谓和合众,就是大家相处在一起,没有是是非非,不会互相斗争。
“和合”有“事合”,有“理合”。
什么叫理合呢?大家同证无为解脱,这就是一个理合;同具一个证得无为解脱的理。那么事合呢?有六种:
(一)身和同住。大家彼此不斗争,所以住在一起,不能你看我也不好,我看你也不对,就斗争起来
(二)口和无争。大家口里不要互相辩论是非,要没有这种诤言。
(三)意和同悦。意念要相和,大家都欢喜这个。你欢喜学佛法,我也欢喜学佛法;你越精进,我比你更精进;你越修行,我比你更修行。
(四)见和同解。大家见解都是一样的。没有邪知邪见,都是正知正见。
(五)戒和同修。大家一起修持戒律。
(六)利和同均。有利益,大家一同来得到这种利益。
这六种的和,就叫“事和”;前边那个同证无为解脱叫“理和”。这“僧”人,就具足有这些个意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倶”是“众成就”。他们都是佛陀的常随弟子。
迦叶三兄弟是优楼频罗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优楼频罗迦叶尊者有五百个徒弟。“优楼频罗”是梵语,译成中文叫”木瓜林”,因为他是在木瓜树下修道的。“迦叶”译为“大龟氏”,因为他祖上修道见着龟负图而悟道,所以叫大龟氏,以龟为姓。
佛最初先度的乔陈如等五比丘。度完五比丘后一看,观察到摩竭提国这三兄弟的机缘成熟了,于是佛就走到优楼频罗迦叶尊者所在的地方去了。
他说:“现在天黑了,我想在你这儿借住一宿,可不可以啊?”
那时老迦叶尊者已经一百六十岁了,他一见到佛就觉得奇怪:“哦,这个人与众不同,是有点来历的!什么人的因缘,我都可以一看就知道,怎么就不知道这个人的因缘呢?”他想要看看这个人究竟是什么来历,怎么个因缘,可是就是看不出来!他知道这是个特别的人。
于是,他说:“你要在这边住,好!”
他安排佛住到什么地方去呢?住到火龙洞里头去。那里有一条火龙,给优楼频罗迦叶尊者当护法的。虽然是当护法,但是这条火龙,可非常的恶,谁若到它那地方去,它就用火把你烧死。
到半夜了,这火龙出来了,看见佛在这儿,就用邪火来烧佛。佛就入“火光三昧”,所以无论它怎么样用火来烧佛,也一点都烧不着。然后,佛就把这条火龙收到钵里了,然后就给火龙说法,火龙就先皈依佛了。
第二天早上,优楼频罗迦叶来看佛陀被火龙烧死没有,结果看见佛陀红光满面地安详地坐在那里,自己的火龙已经皈依佛陀了。然后佛又显示种种的神通变化,老迦叶尊者一看,自己没有这么大的道行,于是就皈依了佛。并且叫他五百个弟子,统统都皈依佛,出家了。他出家没多久,就证圣果了。
他两个弟弟都是事火外道的,一看大哥已经出家了;他们也要跟着出家,他们各有二百四十九个徒弟,加上他们自己,正好二百五十人。两兄弟就是五百人。于是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也带着弟子一起出家了。出家之后,没有多久也证圣果了。
三迦叶兄弟就有一千人了。后来佛陀又度了舍利佛师徒一百人,目犍连师徒一百人,这就是一千二百人。还有一个(叶舍长者)师徒五十人,正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本来还有乔陈如,阿斯陀他们五比丘,但是为了数字好记载,就把那五人省略了,只说一千二百五十人。
“皆是大阿罗汉”,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所以称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弟子,因感谢佛慈悲教化的这种深恩,所以做佛的常随众。无论佛到任何的地方讲经说法,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弟子,一定来护持法会。
“众所知识”。意思就是“大众的善知识也,大家知道哦”。
下面就要具体还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弟子,有哪些呢?
1、“长老舍利佛”,他是属于“智慧第一”;
什么叫“长老”?这是一个尊敬的称呼。长老有三种:
(一)年耆长老。就是年纪很大的人。
(二)法性长老。法,是明白佛法;性,是自性。因为他明白佛法,通达自性,就不论年纪是老是少,都可称为长老。比如舍利弗尊者在八岁时,就把印度所有的论师都战胜了;他在七天之内,就能通达佛法,这是“法性长老”。
(三)福德长老。就是他非常有福报,人人都欢喜供养他,那么他接受人家的供养,也能给人种福。为什么?因他有德行,有道德,所以就有人欢喜供养他。他又可以给人种福德的机会,所以这叫福德长老。
舍利弗:是梵语,这是以父母作为他的名字。他的父亲叫优婆提舍,所以得“舍”字;“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弗”就是“子”的意思。所以有的经上翻成“舍利子”。那么以父母的名字合起来,作为他的名字,所以叫舍利弗。
舍利弗又可说是依照他母亲的形态,所取的名字。因为他的母亲非常美丽。鹙鹭,是鸟的名字,这种鸟的眼睛,非常美丽,非常好看。而舍利弗尊者母亲的眼睛,也像这种鸟的眼睛这么美丽,所以就叫鹙子。
舍利弗尊者在声闻里边,智慧第一,他的智慧没有人可以比的。他在母亲肚里的时候,就帮着母亲和人辩论,和谁辩论呢?和他的舅父辩论。本来他的母亲在没有怀孕之前,和他舅父辩论道理,是屡辩屡败,得不到胜利。自从她怀孕之后,可就不同了,再和她哥哥辩论时,她哥哥所讲的道理就没有她那么圆满,就被她胜了。
她哥哥也非常聪明,说:“哦,这不是你自己的力量!一定是你肚里这个小孩子聪明得不得了,所以帮着你来和我辩论,所以我辩不赢你。”于是,他就发一种心。发什么心?我一定去学辩论的论学。
于是,他就到南印度去学论议;一学,学了很多年。那时没有电灯,但他白天、晚间都勤读论学,读《四韦陀典》四种的论学,甚至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肯空过。那么,学了几年,衣服破了也不缝,脸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指甲长得很长,所以一般人给他起名,就叫“长爪梵志”。
当他把所有的论学都学完了,就回来,预备和他的外甥来辩论一下。因为他这么想:自己是个大论师,如果不充实自己的学问,将来外甥出世,和他辩论,胜不了外甥,是很没有面子的。所以才发心去学论议。那么学论议回来了,见到他的妹妹,就问:“你生的儿子到什么地方去了?
“喔,他呀,舍利弗跟佛出家去了!”
长爪梵志一听,就不高兴了:“这是胡闹!怎么跟着佛去出家?佛有什么道德?他只是一个沙门,没有什么意思!跟他出家干什么?我去把我这个外甥要回来。”
于是他就去和佛交涉,想把他的外甥要回来。但是,这必须有个理由才可以要回外甥,若没有理由,不是这么随便就可要回来。
佛问他:“你凭什么理由,想叫你的外甥回去?你立一个宗来看一看。”
他说:“我以‘不受'为宗。”
佛说:“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立宗这个见,你受不受?”
他本来说什么也不受,可是佛问他受不受立宗这个见。他想:若说受吧,自己是以“不受”为宗;若说是“不受”吧,自己这个宗便会立不住了。所以说受,自己的宗也立不住;说不受,也立不住了,于是自认为败了。
但是没有立宗以前,他和佛立下条约,说:“我立个宗,要是我胜了,你就把我的外甥舍利弗还给我,我带他回去,不跟着你出家;如果我输了,我把我的头割下来送给您!”
你看,他用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这回自己这个宗立不住了,赌输这个头,你说怎么样呢?他撒脚就跑。跑了大约有三五步这么远,他一想:“噢,这不对呀!我和佛打赌输了,我的头要给佛,现在我却跑了;我是个男人,说好了割我这个头就应该割下来才对啊?我现在跑了,岂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所为呢!”
他一想到这里就又回来了,向释迦牟尼佛说:“你给我一把刀!”
“你要刀干什么?”
“我输了,我要把头割下来给你嘛!”
释迦牟尼佛说:“我的法里没有这个法。你若赢了,就把你外甥要回去;现在你输了,就不要走,你也在这儿出家。”
“佛!您肯收我吗?”
佛说:“可以!”
结果,他来找外甥,不单外甥没找回去,连舅舅都搭上了,也跟着出家做比丘。出家之后,随即就得法眼净,证果了。
所以,你看,舍利弗尊者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就有这么的大智慧,帮着母亲辩赢他舅舅,把舅舅给气得去学论议。
舍利弗尊者在七天之中,就通达一切佛法,通达诸法实相;在八岁的时候,就以辩论胜了印度一切的论师;故为大智舍利弗。
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的这部《阿弥陀经》,那么当机之众呢,就是舍利弗尊者为首。因为有舍利弗尊者这样的智慧,才可以接受净土法门深妙的道理。长老舍利弗不仅仅智慧第一,神通也是第一。
因为有舍利弗尊者这样的智慧,才可以接受净土法门深妙的道理。
为什么?有一次,有位居士供斋,请佛及弟子去应供。那时舍利弗尊者入了定,人家叫他,他也不出定。他们给开静,他也不出定。于是,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就用起神通来了,想把舍利弗尊者叫出定来,可是虽然他把所有的神通都使用出来,却连舍利弗尊者的衣角,丝毫都不能动。所以,由这一点证明,舍利弗尊者不单智慧第一,神通也是第一;因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都拿他没有法子。不是像我们,说打坐入定了,人家稍微碰一下也知道。
舍利弗尊者,怎么智慧第一呢?这就要讲到因果上。舍利弗尊者在因地时,最初他发心学佛,遇着一位师父。师父就问他:“你要不要聪明呢?”
他说:“我想要聪明,我想要有智慧。”
那么,他的师父就告诉他:“你想要聪明、有智慧,就要学习般若法门,诵持《大悲咒》、《楞严咒》,乃至于《十小咒》、《心经》。你天天诵持它,就会开智慧了。”
舍利弗尊者听了师父这样讲,就去做。白天,行住坐卧诵《心经》、《大悲咒》、《楞严咒》,晚间也是背诵。不单日夜这样去诵,他还发愿:生生世世都要拜这位师父,跟这位师父学般若法门、学佛法。
那么,一生一生的学习般若法门,一生一生的增加智慧,于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生,他就有这样的成就。七日之中能通达诸法实相。那么教他的师父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变成阿罗汉。这是舍利弗尊者所以有大智慧的原因。
三、6.11分享
2、“摩诃目犍连”,就是大目犍连。
摩诃:是梵语,有三种意思,就是大、多、胜。因为长老是国王大臣所恭敬,所以是大。他学习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所以谓之多。他和其它的旁门外道不同,超胜过他们,所以叫胜。
他的名字叫“拘律陀”,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因为他的父母,向这种树神祈祷,而生了目犍连,所以他名字就叫拘律陀。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
他修道最初证得阿罗汉的时候,得到六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1、天眼通:不单看见人间的事情,天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看见。
2、天耳通:人间的一举一动,天人一言一行,他都可以听见。
3、他心通:就是在彼此面对面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意念还没有说出来,他就知道你心里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这叫他心通。有些高僧就有他心通。前面讲过,我亲自体会到过。
4、宿命通:前生是什么因果,也是清清楚楚地知道,这叫宿命通。
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如意通。怎么叫神足通呢?神足,就是你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连鬼神都不知道你有千变万化的力量。
神境通,就是到一切的境界都通达无碍。
如意通,如意就是遂心如意,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想上天,就到天上了;你想下地狱?啊,跑到地狱里头去了;你想钻到水里边去,就到水里去了,也淹不死;你想到火里边去,也烧不死;你想在房子里边,不必从门口出去。你只要这么一作意:我要从墙这旁边走出去。这个墙也障碍不住你。怎么能这样呢?就是遂心如意嘛!这叫如意通,只要你欢喜什么,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都可以达到你的愿望。
目犍连尊者最初先得到天眼通,第一眼他就要找一找他的妈妈,看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一看,啊,妈妈在地狱里边呢!为什么到地狱里头去呢?就因为在生时,不信三宝: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而且还毁谤三宝。又杀生,又吃鱼肉,还专门吃鱼子,杀伤的生命太多了,于是就堕地狱去了。
目犍连尊者就拿一钵饭给母亲送去。他的母亲一只手拿着钵,另一只手就用袖子把钵遮上。为什么?她怕其它的饿鬼看见了和她抢;因为她贪心太重了。所以就把钵遮上,才好自己偷偷地吃这个饭。
可是,虽然是一种好的饮食,因为她业障太重,没有法子吃得下这个饭。饭到她口里就变成火炭了,不单不能吃,而且把嘴都烧坏了。目犍连尊者一看这种情形,啊!他虽然有神通不是吗?可是这时他的神通也没有地方使去,没有地方用了。用什么神通也没有法子不叫这饭变成火炭,于是回去求佛,给想法子去。佛就教他一个方法来救母亲。什么方法呢?就是教他设“盂兰盆供”。
“盂兰盆”是梵语,中译的意思就是“解倒悬”,就是把倒挂起来的这个人,解放开来。就是这个人在地狱里变成饿鬼,就好像倒着挂起来一样。
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佛欢喜日、僧自恣时,以百味饮食来供养十方僧,才能救他母亲离苦得乐。于是目犍连尊者就照这样做了。果然超度他的母亲升天了。不但他母亲升天,所有在地狱里头的饿鬼,同时都离苦得乐了。
有的人就问:“我不相信我们所吃的饮食,饿鬼一吃,就变成火了。”
难怪你不相信,我以前也不相信,可是在宇宙间,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一言难尽。况且宇宙以外的事情,那又怎么能清楚呢?就拿水来讲,我们人看水,是水;一切的畜生看水,也是水。可是天人,看水就是琉璃、或者是甘露;可是饿鬼看水就是脓血。为什么?这就是各人的业报所现。
6、漏尽通: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漏,在上边装下去一点东西,从下边就漏了;就好像玻璃瓶子,底下有窟窿,你装上水,它就漏出去。那个窟窿若大一点,它漏得就快一点;若小一点,漏得就慢一点;若没有窟窿,才能不漏。那么这个漏尽通,就是没有漏了。
我们人有什么漏呢?你喝水、吃饭,变成大小便,这都是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漏;你欢喜生气,爱发脾气,这也是漏;你有贪心,这是漏;有瞋心,也是漏;有痴心、慢心、疑心,这也都是漏。
你有漏,就存不住;那么漏尽通,就是把这些漏都没有了。这些漏,就是所有的毛病。我们人没有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就有毛病;也就是说,你没有大漏就有小漏,没有小漏,就有个慢慢漏的那种习气。这个漏,讲起来太多了,那么现在没有漏了,这是漏尽通。
3、“摩诃迦叶”
迦叶:是梵语,译成“大龟氏”。因为他的先人,看见一只大龟,背着一个图,就依照这个来修道,所以就以大龟作为姓氏。
又叫“隐光氏”,隐光,就是身上有一种光,把其它的光明都遮盖住。怎么他身上会有光明呢?因为在过去七佛的毗婆尸佛时,有座庙已经破烂了,佛像在那儿风也吹,雨也打。这个时候,就有个很贫穷的女人,发心要补修这座庙,为佛像贴金。这个女人各处去找人帮助,向人家化缘,等化的钱够了,就请一位金匠来补佛的金身。补完了,金匠就对她生了一种爱心。
他说:“你补修庙宇,给佛装金身,这功德是很大的。可是,这功德不要你一个人做,我们两人一起做好了。你出金子,我出工,我也不要工钱了。”
把庙修补好了之后,佛像装金也装好了,金匠就向这个穷女人求婚,于是两个人就结婚了;结婚之后,因为给佛像装金的缘故,所以生生世世身上都有紫金光色,而且在九十一劫之中,生生世世,他们两个都做夫妇。在今生,迦叶尊者生到印度摩竭提国,等到他二十岁时,父母就要给他定亲结婚。他说:“我一定要找着身上有金光的女人,才和她结婚;如果找不着,就不结婚。”以后果然就遇着一位这样的女人,她的身有紫磨金色的光,他们两个就结婚了。
这是前因后果,由做善业感果,所以生生世世都身有金光,两夫妇生生世世都在一起修道,共同研究修行的道理;在今生,迦叶尊者出家做比丘,他的太太也出家做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
迦叶尊者的父母,也是在树神的前边求得这个儿子,所以他的名字又叫“庇钵罗”;庇钵罗,也是树名。
释迦牟尼佛,把法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所以在佛教里边,迦叶尊者占最重要的地位。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有大梵天王来献一朵金莲华。释迦牟尼佛就手拿着金莲华微笑示众,当时有百万人天都在这个法会里边,谁也不知道佛的意思,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于是,佛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摩诃迦叶。”
所以迦叶尊者为佛教的初祖,西天的第一代祖师。
迦叶尊者到现在仍然在世界上。他出家做比丘的时候,已经就一百六十岁了;等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就已经两百岁了。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迦叶尊者就到中国云南的鸡足山入定。从佛入涅槃之后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可是他还是在那儿入定。他入定做什么?他在那儿,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时,把四天王所献的钵,交给弥勒尊佛,这样他所应做的事情才算完了。
所以,很多修道人都到鸡足山朝拜迦叶祖师。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种光:佛光、金光、银光。人到鸡足山朝拜时,如果有诚心,就会听到山里边有大钟,自己会响;但是只可听见钟响,看不见钟。这钟声,在几百里地以内都可以听见,所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里边,有两个第一:(一)头陀第一;(二)年龄第一。
所有佛的弟子,谁的年龄都没有他大,所以他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里边,最吃得了苦,最受得了苦,最能修苦行,就是迦叶尊者,所以他是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语,中译叫“抖擞”,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勇猛精进。他行头陀行,这叫苦行头陀。
头陀行,有十二种。这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一个表现。若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间;若没有人行头陀行了,佛法就该灭亡了。
十二种头陀行是什么呢?就是所穿的衣服方面有两种,食的方面有五种,住的方面有五种。所穿的衣服两种:
(一)着粪扫衣:
着粪扫衣。粪扫衣,就是一般人把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丢到垃圾堆里;出家人把这种衣服拣回来,洗干净了,做成一件衣服,这叫粪扫衣。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可就大了!
第一,令自己没有贪心;穿上这衣服,心里很安静的,自己减少贪心,令他人也不生贪心。譬如,你若穿一件最好的衣服,其它人会生出一种羡慕心:“这件衣服很值钱!”然后就会由羡慕而生出一种妒嫉心,由妒嫉又会生出一种贪心,然后就生出来一种偷盗的心;但你这粪扫衣,没有人想偷你的,所以这对自己有好处,对人也有好处;这是第一种头陀行。
(二)但三衣:就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只有三衣、钵、具。三衣,是大衣、七衣、五衣。
大衣,又叫二十五条衣,有二十五条,是一百零八块,这种衣是讲经说法及入王宫时穿的。
七衣,又叫七条衣,是礼忏拜佛时穿的。
五衣,就是五条衣,是服劳执役、出入往还、迎宾待客、一切时穿的。为什么苦行头陀只留这三衣、钵和具呢?钵,是吃饭化斋用的。具,是坐具。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贪多,不要多余的物质,这叫“但三衣”。
食的方面,这有五种:
(一)常乞食:常常去托钵乞食,自己不立烟炊。每一天吃饭,都是去化,去乞食。
(二)次第乞:次第,就是一个门口挨着一个门口,一天化七个门口。这七个门口如果都没有人供养,那么这一天就不吃饭了。这叫次第乞。
所谓“不能拣择,平等乞食”。平等,不能说哪个有钱的,我不向他化斋,我去化那个穷的;也不能说,那个穷的我不化,化那有钱的去。
大迦叶尊者专门拣着穷人化,他的思想是:“啊,穷人太可怜了!应该种福;如果他不种福,来生更苦更穷了!”所以,越穷他越去化供养,化斋。
须菩提尊者就专门化有钱的人,谁有钱,他就向谁去化缘,不化穷人的。他说,富人如果他今生不作功德,不在三宝面前来种福,不供养三宝的话,来生他就没有钱了。所以他专去化有钱的人。他们各有各的见解。
后来佛陀就批评他们俩个:“你们两个人,是阿罗汉的心,不平等去乞食,是有一种分别心,没能平等。”那么次第乞食,就是不分别,次第而乞。
(三)日中一食。就是早晨不吃东西,晚间也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这段期间吃饭。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实不是!持午的,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间不吃,这叫持午。
这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来修行的。制度就是规则,也就是规矩。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候;佛只有中午应供,因为中午是佛吃饭的时候;等过午未时,是畜生吃东西的时候;晚间是鬼吃东西的时候。
出家人为什么晚间不吃东西呢?就因为晚间一吃东西,筷子、碗一响,鬼就想来同你抢东西吃。可是人吃的东西一到鬼的口里就变成火;一变成火,鬼就生瞋恨心,要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间不吃东西,就是这个原因。
(四)节量食。就是少吃一点。总叫它差一点点,不要吃得太多了。还有今天吃多少,就一定吃多少,这也是节量食。
(五)过午不饮浆。就是过了中午十二点钟不饮桨。譬如苹果水、橘子水、牛奶、豆浆,这都叫浆。过了午之后,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
行头陀行,有的行一种头陀行,有的行两种,有的完全都行的,量力而为。
前边讲衣有两种、食有五种,现在讲住的,也有五种。
住的五种,是什么呢?
(一)住阿兰若处。在人很少的寂静处,梵语叫“阿兰若”,此云“寂静处”。这个寂静处,没有一切杂乱的声音。俗语说:“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心里也就没有烦恼。在寂静的地方,很容易用功修行,很容易入定。
(二)树下住。修道的人,在树底下住;但是在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超过三宿,住两宿就要搬家。为什么?你若住过三宿,就恐怕有人来供养了。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来供养丰富的饮食。
(三)露天住。露天,就是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房子,就在露地那儿打坐,在那儿住着。
(四)冢间住。这住在坟墓旁边,自己会有一种警惕心,提醒自己:“啊!我将来也是一样要死的,如果不修道,死的时候来了,怎么办呢?”就有一种对治的作用。所以,在坟墓旁边住,自己就不会懈怠,不会懒惰。
(五)胁不着席住。总是常坐不卧,在那儿常常坐着,不躺那儿睡觉;因为这样才能用功修道,不懒惰,不怕苦。以上是五种住的头陀行。
迦叶尊者十二种头陀行他都去修行;不但都去修行,而且都修行得非常圆满。他到两百多岁这么老的时候,连佛都很不忍心看他还修这个头陀行。
有一次,迦叶尊者去见佛,佛就把所坐的座位分一半,叫迦叶尊者在旁边坐下。佛就对他说:“你呀,年纪太大了!你现在已经两百多岁,这么老了,不要行头陀行啦!休息休息吧。年纪老了,太辛苦会受不了的”。迦叶尊者笑了一笑。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行头陀行,一点也不改变。
佛知道他还是照常修头陀行,这么老的人还是这么精进用功。所以佛非常欢喜,说:“啊,在我法之中,有摩诃迦叶能以行头陀行,会使佛法久住世间!他对佛教是最有贡献的!”因此,大家都说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
四、6.12分享
4、“摩诃伽旃延”,这个伽旃延就是宣讲第一,专门演说佛陀所说的法。
迦旃延: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文饰”,就是这位尊者善于论议,他是论议第一。这位尊者无论和任何人辩论,一定会得到胜利。
有一些断常外道和他辩论,说:“佛教说有六道轮回,人死了还可以投生做人,互相轮回。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为什么?你说人死了会有轮回,再来做人,那么我没有见着一个人死了之后,再回到家里给送个信,所以你又怎么能知道人死了还能做人呢?这是没有根据的。我认为人死了就像灯灭了,不会再有来生了;就是有来生,也是个想象的来生,这是人的一种假设之词。”
迦旃延尊者说:“人死了,他有没有回来,这我先不要答复你。我问问你,譬如这人犯了罪了,被政府捉去关在监狱里头。这个人是不是想要回家就可回家呢?是不是能随他自己的便呢?”
“哦,犯罪了被关到监狱里了,就没有自由了,所以不能想回家就回家的。”“对,人在生的时候,被关到监狱里头不能自由地回来;那么人死了,到地狱里,更不能随便想回来就回来!”
外道一听,“是呀,是有这么个道理!可是到地狱里的人不能自由回来,那么生到天上去的人是很自由的,怎么也没有看见在天上的人,回来给家里送个信呢?由此证明,生天这个事情也是靠不住的,是没有的。
“好吧,那我再给你举一个譬喻:有个人掉到粪坑去了,他出了粪坑之后,第一,会不会认为粪坑这个滋味不错,再跳回粪坑里?”
外道说:“不会的!人要是从粪坑里出去之后,永远再不会回到粪坑里面来了,因为知道它的气味是不好的。”
“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也就好像在粪坑里一样,这个气味不好。等到生到天上去,就好像出了粪坑的人一样,所以不会再回来的”。
“第二、就算假设他要从天上再回来报信,也要经过一个时间。为什么?四天王天一昼夜是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三十三天)一昼夜,就是人间一百年了。譬如这个人生到天上去了。他刚生到天上,在什么地方住,总要安排一下,这就过了一两天的时间了。等到第三天就三百年了。这三百年的时间,他再回来,你早已经死了,怎么能知道他回来呢?所以,这你没有法子知道。”
所以一般的外道,执断的、执常的这个外道,和他一辩论就输了。
这位尊者的名字“迦旃延”还有一个意思,叫“扇绳”。因为这位尊者在他出世没多久,父亲就死了。父亲死了,母亲就想要改嫁。可是因为有这个儿子,就好像一条绳子把她绊住了,不能走,所以他有个名字叫扇绳。
他又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叫“好肩”。因为他两个肩膀非常好看。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就是说他辩才无碍。辩才有四种:
法无碍辩:说的法很有道理。
义无碍辩:讲的义理没有穷尽。
辞无碍辩:他说话的言辞没有障碍。
乐说无碍辩:对于说法,乐说无碍辩。
他有这种种的无碍辩才,所以“摩诃伽旃延”是“论议第一”。
5、“摩诃俱希罗”。
这位尊者就是刚才说的,舍利弗的舅父。倶希罗:是梵语,译为“大膝氏”;就是这个家里的人膝盖都很大,所以就叫“大膝氏”。他也是善于辩论;因为想要胜过他的外甥,所以到南印度去学外道的论议。他吃饭,很快就把饭吃完;喝水,也是很快就把水喝完;一天到晚都是学习外道的典籍,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了。一般人就叫他“长爪梵志”。他这种因缘,在前面已经讲得差不多了,这里就不再详细讲了。
这个俱希罗是“问答第一”。人家问他,他善于答复,同时他也能够善于提出很多问题请佛陀答复。所以“摩诃俱希罗”就称为“问答第一”。
6、“离婆多”。
离婆多:是梵文,翻译过来叫“房宿”。房宿,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个星宿。为什么叫房宿呢?因为他的父亲母亲,向二十八宿中的房宿星祈祷,祈求生个儿子;所以生了这个儿子后,就叫房宿。
这位尊者,又有一个翻译,叫“假和合”。为什么叫假和合呢?因为这一位尊者未出家前,有一天到外面去游玩。玩到天黑时,回家也来不及了。路旁有座亭子,他就想在亭子这儿睡一宿。
这个时候,来了两个鬼:一个大鬼,一个小鬼。大鬼身体大得不得了!青脸红发,巨口獠牙,口非常大,牙,像象牙一样长到嘴外边,很难看!小鬼呢,身体很小!这小鬼,长的样子更丑陋,面目七八家子都搬在一起,眼、耳、鼻、舌、口,都长在一起,很难看的!这两个鬼抬着一个死尸问离婆多说:“你说,我们两个人是吃这个死尸好呢?还是不吃死尸好?”
他若说吃死尸好,这两个鬼就要这样说:“啊,你说我们吃死尸好,这你是叫我们吃死尸,我们不单吃死尸,我们还要吃你。”意思就是这样。
若说不吃死尸好,那么两个鬼,一个大、一个小没有东西吃,还是要吃他!所以无论他怎么样说都要被这两个鬼吃掉。
在这个时候,他也不说吃好,也不说不吃好,就是不答复他们这个问题。那么大鬼就把死尸的两条腿吃了,小鬼就把离婆多的两条腿,用力一拽,就给拽下来了,去补死尸的两条腿。那个大鬼又吃死尸的两只胳臂;胳臂给吃了,小鬼又把离婆多的两只胳臂给拉下来,补到死尸身上。啊!大鬼把死尸吃完了,小鬼也把离婆多的身体全都补到死尸身上。
他自己现在就这么一想:“哦,我现在没有身体了!我的身体被小鬼扯了,补到这个死尸上了。我现在没有身体了!”
第二天,他就各处走,碰到人就问:“喂!喂!你看看,我到底有没有身体啊?”这些路人看看他,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怎么没有身体呀?明明有身体,怎么要看看你有没有身体?他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身体,所以逢人就问,见着一个人问一个人,弄得通街小巷的人谁都不敢接近他,“看,这个发了癫狂的人……”。
他问来问去,后来见着两个和尚,又问:“喂!你们这两位沙门,看看我有没有身体啊?”
这两位沙门,是两个证果的阿罗汉。一看,“哦,这个人的因缘快成熟了,将来要证到无我的法身了!”于是就对他说:“这个身体,本来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别离而灭的;也没有一个是你,也没有一个不是你。”这么一说,哦,他开悟了!于是就出家了,一出家就证果了。所以离婆多尊者又叫“假和合”。
这个离婆多就是属于“无倒第一”,他在僧团中,对于佛陀制定的戒律、清规完全能够守持,守持得相当好,所以称为叫无倒第一。
那么讲到这里大家会有一个问题,你说离婆多是无倒乱的,那么有些弟子还倒乱吗?不是的。这里大家要知道,阿罗汉,他的习气没有断完,所以有时侯还有毛病还要生出来,知道不?比如说目犍连五百生中曾经做过猕猴,他证得了阿罗汉后,他有时听到锣一响,马上就跳起来,鼻子一皱,嘴巴一歪,脚一跳起,象猴子一样。
佛陀座下还有一个,也是证了阿罗汉的弟子,她以前五百生中作妓女,常爱化妆,她证了阿罗汉果的时候,她经常还穿个印度那种高跟鞋。就说明《摄大乘论》上讲的习气未除。佛就没有这些了。说明你看他这个第一,那个第一,说明这个做到,那个没做到。所以他与佛有差别。所以离婆多是“无倒第一”。
7、“周利槃陀伽”。
周利槃陀伽(小地道)与槃陀伽(大地道)是两兄弟,哥哥叫“大地道”,弟弟是“小地道”。印度的风俗,女人结婚了,要生小孩子的时候,应该回到娘家去生。所以大地道的母亲将要生小孩前,就要回到娘家去;她本来应该早几天回去,但她大约不愿意回娘家,就等着等着,等到最后,要生小孩子这一天,她再不能等了,所以就回娘家去了。你猜怎么着?结果没有走到娘家,在半路上就生了小孩子,所以叫“地道”,也就是这个小孩子是在道路上生的。
头一个小孩子是这样子,生第二个的时候,也应该早一点回去嘛。可是她还是要等到最后。等到快要生小孩子这一天才回娘家。走到以前生小孩子那个地方,她又走不动了,小孩子又在这儿生出来,因为也是在半路上生出来的,所以叫“小地道”。
哥哥是这样生的,弟弟也是这样生的,虽是同样的生法,但他们是不同的性格;哥哥是聪明绝顶,弟弟却是愚痴绝顶,愚痴到什么程度呢?愚痴到连半句偈颂都记不住;佛叫五百位罗汉轮着教他念一首偈颂,今天这个罗汉教,明天那个罗汉教。教什么呢?就教他:
“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
“守口摄意身莫犯”。守口,守着这个口;摄意,管自己的意念,就是止持这个意,不叫它跑;身莫犯,这个身,不要犯戒律;也就是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
“莫恼一切诸有情”。对任何人,都不要令他生烦恼。所有的有情众生,不要令他因为你而有烦恼。
“无益苦行当远离”。不合法的苦行,比如持牛戒,学牛的样子;持狗戒,就学狗的样子;还有事火外道,以火作他们的祖师;事灰外道,就躺到灰里边,把身上滾得一身灰,他说这是修道;又有事钉的苦行外道,他们睡钉子床,床钉上很多钉子,他睡到釘子上,那钉子也扎不坏他身上的肉,认为这是修行了,就修这苦行。你看,他不图自在,就坐在钉板上,这一定很痛苦的!这都叫做修无益苦行。那么“无益苦行当远离”,不应该修这种没有益处的苦行。
“如是行者可度世”。像这种的修行人才可以度世。
这五百罗汉都有神通,每一天都轮流来教这个小地道读这首偈颂,可是他读了很久,也记不住。人家教他一遍,他也读一遍;教两遍,读两遍,教三遍之后,问他什么来着?他说:“不知道!“
“再教你一遍!”又教他几遍,再对他说:“你自己念一念!”
他说:“我忘了!”就这样。所以把他哥哥气得说:“你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赶快回去,不要出家了!”就赶他回家,不让他出家。
这个小地道虽然是记忆力不好,可是脾气很大。怎么样呢?他说:“你不让我出家,我死给你看!”于是跑到后花园的树上,拿着绳子,就要上吊去了。
正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化身成一个树神,到那儿给他说法。说:“你呀!哥哥是哥哥,你是你,他不叫你出家,你可以不听他的。你只在这儿好好修行,就当你死了不可以吗?又何必一定要死呢?”。
他说:“对呀,你说得有道理!他是他,我是我;我哥哥没有权力不叫我出家!”于是就又回来了。
释迦牟尼佛说:“你念一首偈颂,记不住半句,好!现在你只记‘扫帚'两个字。这扫帚是扫地的,你记得扫帚扫地。你拿这个扫帚来扫你的心,把心里的尘土都扫得干干净净,就可以了”。
小地道一听,说:“哦,这还不错!我拿扫帚来扫心。这个法子是很好的。”于是就记“帚”。唉!记得“帚”字,就把“扫”字忘了;记得“扫”字,又把“帚”字忘了。
“啊!两个字也记不住,记不住就是用这个东西来扫心,把心里的尘土扫干净了。”他一天到晚就念“扫帚、扫帚……”这两个字。
他一念“扫帚”两个字,就记得佛叫他扫心。哦!“扫帚”要把心里扫干净了。念来念去,没有一个礼拜,豁然开悟了!喔,这回什么都明白了!通达诸法实相,比他哥哥更聪明了。
所以愚痴的人,若肯用功,肯修行,一样可以开悟的。不要说:“我很愚痴的,看经也不懂。”
你不懂,就不要看!你就看你的心;把你的心看清楚,也就会开悟了。怎么看心呢?就是把你心里面的妄想,都扫干净了,也就会开悟了。
你看,小地道周利槃陀伽是最愚痴的人,都开悟了!何况我们现在谁都比小地道聪明得很多。最低限度,教你“扫帚”这两个字,不要说教多了,念一遍就会记得,永远都不忘。这不是比他聪明吗?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小看自己而不往前用功,应该勇猛向前用功,要努力来学佛法。
法师说得再妙的佛法,你若不相信,对你也没有益处;若法师说的佛法,讲得最没有意义,可是你能实实在在去行,这对你也是妙法。法师说的妙法,你若不实行,对你就不是妙法!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时时刻刻向前精进,不要向后退,不要生懒惰心,这是最要紧的。你能时时刻刻向前精进,有一天一定会认识你本来的面目的。
这个周利槃陀伽就是属于“义迟第一”。这就是“周利槃陀伽”。
五、6.15分享
8、“难陀”。
这个难陀,就叫“义容第一”,是佛陀的唐弟,他的相貌长的很庄严,除佛而外,他的相貌就是第一了。所以称为叫义容第一。佛是四月初八出生,他是第二年的四月初九日生。佛有三十二相,难陀尊者有三十相。
难陀:是梵语,翻译为“喜”,叫“喜尊者”,这是他自己的名字。有的经上,把他和妻子的名字连到一起,叫“孙陀罗难陀”;
“孙陀罗”是梵语,翻译过来是“好爱”,这个爱是情爱,就是难陀是孙陀罗的。难陀最爱他的妻子,两个人可说是如胶似漆,天天都在一起,行住坐卧时刻不相舍离。
有一天,佛到王宫里化缘乞食。在这个时候,孙陀罗难陀夫妇正在一起吃饭,一看见佛来乞食,难陀就把钵里添上菜饭,要供养佛。他把佛的钵拿过来,给佛装满了饭,当他要送饭给佛的时候,孙陀罗就说:“你去给佛送饭,我现在吐一口唾沫到地下,唾沫未干,你就要回来;如果唾沫干了,你才回来,我就要罚你了。”
难陀说:“好!”就拿着钵给佛送饭去。你说佛怎么样呢?呵!就用了神通往后退。
佛往后退,他只好往前走,他觉得才没走几步,就已经到祇树给孤独园了。本来王宫离祇树给孤独园有五里路远,但佛用神通就把他带到祇树给孤独园了。带到祇树给孤独园,即刻就给他落发,硬逼着他出家。
因为佛是他的哥哥,叫他出家,他不敢不出家。本来他不愿意出家,因为放不下妻子孙陀罗。虽然放不下,但是佛叫他出家,他也只好在这儿落发出家。
他心里想:“您今天给我落发,改天有机会我就跑回去。”
于是在这儿等机会;今天等到明天也没有机会,明天等到后天也没有机会,很多天都没有机会逃走。啊,等得着急得不得了!因为佛和这些阿罗汉都在祇树给孤独园,他没有法子跑。
有一天,这机会来了。什么机会?佛出去应供,所有的阿罗汉也到外面去应供,就剩难陀尊者在看门。他想:“这回我一定可以跑了!”
但是佛走的时候,叫他把地扫干净。他就扫地,把灰尘扫在一起,但来一股风又给吹散了。吹散,他又扫在一起,又吹散了。于是他就把窗户都关上。可是关上这扇窗户,那扇窗户又开了;关上那扇窗户,这扇窗户又开了。啊,奇怪!窗户一开,这地的灰尘就都给吹散了,这又要扫!
那么扫来扫去,开开关关这些窗户,就用了大约两三个钟头。他一看时间不早了,佛就要回来了,就想:“我一定要跑了,不管这地有没有扫干净,窗子开着关着,我也不管了!”他把扫帚放下,就跑了。
他心想:“佛都是走大路,不走小路。我从小路上跑,大约遇不着佛。要是从大路上回去,一定会遇着佛的。遇着佛,又跑不了啰!”
他就从小路跑。跑跑跑,跑出大约有一、二里路,一看,佛正从对面的小路上走过来了。他看见佛,以为佛还没有看见他,就藏到一棵大树的后面,要等佛过去之后,他再跑。谁知他往这边藏,佛就往这边走;他往那边藏,佛就往那边走。啊,一定要和他碰头!那么藏也藏不住了,就被佛看见了。
佛问他:“你来做什么呢?为什么你不看门?”难陀一想,说要跑吧,这是太不好意思了。就对佛说:“啊!我左等您也不回来,右等您也不回来,就到路上来迎接您。恐怕您化缘,钵里装满了,很重的,我来帮着拿钵。”
“这最好,你这个弟弟真是太好啦!”于是,佛就又把他带回祇树给孤独园,他还是跑不了了。
虽跑不了了,佛知道他不安心,仍不想在这儿出家。于是有一天,佛就对他说:“难陀!你跟着我到一座山上去看看。”
“好啊!”他心想,这回上山,我可有机会逃跑了。到了山上,山上有很多猴子。大约有五六百只这么多。佛就问他说:“难陀!你说猴子和你妻子比较,是猴子长得美丽呢?还是你的妻子长得美丽呢?”
难陀尊者一听佛这样问,就说:“这又何必问,当然是孙陀罗生得美丽嘛!猴子长得最丑怪,最不好看!孙陀罗是最美丽的女人。佛!您怎么可以拿猴子来比孙陀罗呢?”
“哦,你真是很聪明!能分别出孙陀罗比猴子生得美丽。好,我们今天这个旅行就这样,回去了!”就回到祇树给孤独园。
有一天,佛又对难陀尊者说:“你没有到天上去过吧!难陀!我今天带你上天去看一看。”
难陀尊者一想:天上没去过,去看看天上是什么样子。
佛就和他在一起打坐,一打坐,佛用神通就把难陀尊者给带到天上去了。带他到天上各处走,一看,天上比人间真要美丽得不知几千万倍,天人真是太美丽了!
走到一座天宫里边,那儿有五百个天女,又有很多的宫女在收拾地方。难陀尊者一看,简直从来也没见过这么美丽的天女了!于是他就生出一种爱心来。他就问那些宫女:“你们这天宫怎么没有主人呢?谁是你们的主人呢?”
“哦,我们的主人还没有来呢!我们的主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现在他跟着佛出家修道。等他修行将来他就生到这天上来,这五百个天女都是给他做妻子的,都陪着他。”难陀一听,真是高兴了!“我可一定要好好修行,不要回去了,将来好生天。”
这时,释迦牟尼佛就问他:“难陀!你看天女美丽,还是孙陀罗美丽?”
“唉,孙陀罗怎么可以比天女呢?天女这简直是美丽到极点,再没有比天女更美丽的了!孙陀罗和天女比较,就等于猴子那样丑陋。这个天女,是孙陀罗不可以比的;也就好像猴子不能与比孙陀罗一样。”
佛说:“那你是愿意要天女呀,还是孙陀罗?”
“我当然喜欢天女嘛!若没有天女,那孙陀罗是比较美丽的;可是有了天女,孙陀罗就比不了!”
于是佛说:“将来你是要生到这个地方来的,你回去要好好用功修行啦!”
“是的,是的!回去一定要好好修行。”
难陀尊者回去之后,昼夜都用功修行,预备将来生到天上去做天主。
佛知道他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天福是有漏的,将来还会堕落,是不究竟的,所以就要指点他,叫他自己觉悟。
于是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又对难陀尊者说:“难陀!今天没有什么事情,我带你到地狱里看看。”
“地狱?地狱听说很不好看的。您欢喜带我去,那我就去看一看啦!”
于是佛又用神通,把难陀尊者带到地狱里去。
到地狱里,一看有刀山地狱、剑树地狱、火汤地狱,啊!还有寒冰地狱,种种的地狱,见到很多地狱,很可怕。
最后看到一个地狱,那儿有两个鬼在烧一锅油。这锅油还没有烧开,但是这两个鬼非常懒惰,就在那儿一边做工,一边睡觉。烧油锅那个火呀,好像要灭不灭的样子。难陀尊者就生了一种好奇心:噢,这两个鬼怎么不好好做工,这么懒惰,烧火也不好好烧!这个油要什么时候才能热呢,才能开呢?
于是就问这两个鬼说:“哎,你们怎么在这个地方偷懒呢?烧火也不好好烧,火都要灭了。”
这两个小鬼,把眼睛揉一揉,看看他,说:“你问这干什么”?
“我想要知道你们在这个地方做什么?”
“我们在等下油锅煎的人,他很久才会来,所以我们有很多时间慢慢烧这锅油。“
“你们等着谁啊?”两个小鬼儿说:“你想知道吗?我现在告诉你,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弟叫难陀,他现在跟着佛出家修道,他修道是修天福的,因为他欢喜五百个天女;可是将来他到天上,活五百年之后或者一千年之后,还是会堕落的;他堕落,就到这个地狱里来,会被放到现在这油锅里烧,用油炸他。因为他到天上就迷了,不知道修道。他原来造了很多罪业,所以他的天福享尽后、恶业成熟时,就会堕地狱的。”
难陀尊者一听,吓得全身冒汗,全身都打颠了:这还得了!将来我到这油锅里,这痛苦要怎么受啊?”
这时就请佛带他回去。他由此发心不求升天了,认真修道来了生死,不久也证果了。这是难陀尊者出家的因缘。
难陀尊者相貌非常圆满;佛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所以不认识佛的人,就以为难陀就是佛了。那么有一次,有个裸体的外道,怎么叫裸体外道?就是不穿衣服的修道者。他根本不穿衣服,男的、女的都不穿衣服,却说:“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嘛!还要穿什么衣服呢!我们不必做假面具,还穿上衣服把身体遮着,谁都知道谁,都是这么一回事嘛!何必又这么做假面具呢?”这是裸体外道。
在当时印度就有这种裸体外道,来和舍利弗尊者辩论。舍利弗尊者一讲道理,把这些外道讲得没口可开。
以后呢,裸体外道又见着难陀尊者了,就想:以前见着那个小比丘(指的是舍利弗尊者,因为他的身体不太高,很矮的),他们说,那个小比丘我们都讲不过他,况且这位这么堂堂高大的比丘呢!我们怎么可以和他来辩论呢?
于是,裸体外道统统都拜难陀做师父,跟着难陀尊者出家。以后,有很多人相信难陀尊者的人都来皈依他;他们修行后,也成就道果了。
这位难陀,他本来是孙陀罗的难陀,可是他出家后,就把孙陀罗不要了,因为他欢喜天女;以后又觉得欢喜天女也不究竟,恐怕堕地狱,就一心修道了。这是难陀尊者出家之后的情形。
9、“阿难陀”。
阿难陀就是阿难,是梵语,意思“庆喜”。为什么叫庆喜?因为阿难陀尊者出世这一天,也就是佛成佛的那一天。佛成佛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那么阿难的生日,他父亲也认为值得庆贺,所以叫庆喜。
在诸大弟子之中,阿难陀尊者的记忆力非常好,所有佛所说的法,阿难尊者都记得清清楚楚的,都是由阿难尊者结集而成的。所以他是“多闻第一”。
他有八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1、不受别请。《楞严经》里有一段叙述阿难尊者受别请而遇上摩登伽女,她以《先梵天咒》把他摄到淫室里之后,佛说《楞严咒》令文殊师利菩萨用这个咒把阿难陀救回来。阿难尊者因为以前受别请而发生这种危险,所以从此之后,他就再也不受别请了。
怎么叫别请呢?就是,在这一群僧人之中,单独到外边,受某一个护法居士请去供养;单独去应供,这就叫受别请。在佛的制度里,比丘不能受别请的。
譬如,这儿有十个比丘,其中有一个人,有人欢喜他,对他很有缘,单单请他一个人去吃饭,应供,这不可以去的!必须要十个比丘都一起去,才可以;单单一个人不可以去的。他不受别请,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2、不受佛的故衣。一般的比丘都欢喜穿佛的旧衣,所以争着求佛的旧衣服穿,以为佛穿过的衣服,他们穿上就会增很多的智慧,灭了很多的罪业;其实这都是一种贪心。那么阿难尊者不求受佛的故衣,这是第二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3、不见非时。这就是不应该看的时候,他就不看;合乎规矩的,他才看。
4、不生染心。怎么叫不生染心呢?阿难尊者随着佛到天上去,或者到龙宫去,或者到阿修罗宫殿里去,见着天女,或者阿修罗女,或者龙女,生得非常美貌,但是他没有淫欲心生出来,所以这叫不生染心。
5、知道佛入定时入的是什么定。这其余的比丘就不知道,所以是第五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6、知道佛在定中教化所有的众生。一切众生得到哪一种的利益,阿难尊者都知道。
7、佛所说的法,阿难尊者完全都了解明白,这是第七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8、阿难尊者对法不再问。他所听过的佛法永远会记得,不需要再请问佛。
阿难尊者有这八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么其余的尊者呢,就没有他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方才所说“不受别请”。出家人,包括当沙弥的时候,不能自己想要吃东西就去吃,想要喝就去喝,必须要和大众一起;譬如,吃饭的时候,不能单独吃。沙弥、比丘都一样,和大众住在一起,不能自己单独吃,不可以的!甚至于喝茶,也不能单独喝,要和大家一起喝。
所以佛陀当时就要求出家人要共同生活在一起,大家都一样的,不能做一个特别的样子。
关于坐禅也是,大家坐禅打坐,我也要打坐,也不能打旁人的闲岔;或者人家那儿坐着,正如如不动了,你这个地方动动弹弹,摇摇晃晃的,弄出来很多声音,令其它人也不能入定;或者正在坐着,又起身走了;这都是犯规矩的地方。本来坐禅,先要止静,敲三下木鱼之后,不要说人不可以走,就是韦陀菩萨也是站那儿,一步也不准动的;其它菩萨在这儿也是不可以动的。为什么?你一动,令其它人功夫不相应,或者不能入定,那么你这罪过是无量的。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所以在打坐的期间,三槌木鱼止静之后,在没开静之前,是不可以随便出动静的。如果有必要的事情,也要走路轻轻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不令旁人听得见。你就移动自己打坐的坐凳,都要轻轻把它拿起来,不能拉出很大的声音。如果你在这些地方不检点自己,这就是造罪无量。
上面讲的就是“阿难陀”。
六、6.17分享
13、“伽留陀夷”。
这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叫“黑光”。这位尊者的相貌生来黑色,大约和黑人一样的;他在晚间走路,身上也有一股黑光,眼睛也有两道光。有一次,他晚间到外边去,碰到一位怀孕的妇人,在晚间突然看见他眼睛这两道光,和他身上的黑光,就恐惧得小产了;这小孩子没有够月份,生下来之后就死了。
佛知道这情形,所以就制成一条戒律,比丘、沙弥晚间不可到街上去乞食。
这位黑光尊者做佛的侍者。什么叫佛的侍者呢?就是佛的护法,他教化人最多;经他教化出来而证果的圣人有一千多位,所以他是“教化第一”。
所以,这个伽留陀夷就叫黑光教化第一。佛定的戒律过午不食,就是专门为他立的,也就是立给后来的弟子们的。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正法时代,佛陀在世时,他去化缘,晚上他去敲打人家的门,弄得别人不高兴,来找佛陀理论。所以佛陀就制定一条戒律,过午不食。这就是伽留陀夷。
14、“摩诃劫宾那”。
“摩诃”是大,翻译为“大房宿”。这位尊者,他是“善知星宿第一”,所有的天文,他都清楚。他常常能够观星宿,所以他是“星宿第一”。
15、“薄拘罗”。
是梵语,翻译过来叫“善容”,因为他相貌生得非常好。这位尊者寿命活了一百六十岁,所以他是“寿命第一”。
为什么他是寿命第一?因为他在过去毗婆尸佛的时候,曾供养过辟支佛,就是缘觉圣人。他以什么供养辟支佛呢?以一种印度的“诃梨勒果”,这种果其它地方没有,因为以这种果来供养辟支佛,所以他得到很长的寿命。他又专门持不杀戒,所有的生物都不杀,甚至于草木都不杀。因为持不杀戒,所以他得到五种不死的果报。
这五种不死是什么?(一)火烧不死;(二)水煮不死;(三)水淹不死;(四)鱼咬不死;(五)刀割不死。
这位尊者有一种特别奇怪的境界。怎么样奇怪的境界呢?本来一般小孩子一生出来时,都是哭,而他一生出来就笑!不单笑而且还坐着笑;不单坐着笑,而且还结双跏趺坐地笑。你看!他一生出来就结着双跏趺坐,而且嘻嘻哈哈对着他母亲就笑起来了。
他母亲一看,“嘿,这可是一个妖怪出世了,这么奇怪!”
于是就把他放在炉子里,用火来烧他,大约最低限度烧了三、四个钟头。也没烧死,还是结跏趺坐,嘻嘻哈哈在那儿笑。
他妈妈更相信这是个妖怪了!于是又把他放到锅里,用水来煮他。煮了几个钟头,打开锅盖,他还在里边,对着妈妈嘻嘻哈哈地笑。
他妈妈一看,“啊,这还得了!”于是就把他丢到海里去:“烧不死你,也煮不死你,这回丢到水里,当然会淹死你了!”
谁知丢到水里,也淹不死他。
很巧的事情又出现了,怎么样?来了一条大鱼,这大鱼把口一张,用牙咬他的身体,也没有咬死他。就把他吞到肚里头去了。
你看,火烧不死,水煮不死,水淹不死,鱼咬也咬不死!那么吞到鱼肚里去怎么样呢?这条大鱼偏偏被人家用网打上来了。渔人就用刀割这条鱼的肚子;虽然鱼肚子给割开了,可是这个小孩子仍没有被刀割死,这是刀割不死。
为什么他有这五种不死报呢?就因为他生生世世都持“不杀生戒”,所以就得到这五种不死报。他往昔生经常放生。他常常用医药供养大善知识,所以呢,他感长寿果。所以这个就是薄拘罗。
16、“阿菟楼驮”。
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贫”,就是不贫。他的因缘也有一个公案:
在弗沙佛的时候,那时世界饥馑,也就是世界闹荒年,人人都没有饭吃,只能吃草根、树叶。当时有一位辟支佛去化缘。这位辟支佛,他两个礼拜化一次,所以一次化够两个礼拜吃的量;如果化不着缘呢,就两个礼拜不吃东西。
有一次,他到山下去化缘,偏偏就托空钵了,没有人供养他。回来时,路上遇到一位穷人在耕田。这耕田的穷人是谁呢?就是阿寃楼驮的宿生。他在那儿耕田,吃的是稗子饭。稗子饭,就是谷里头最不值钱的那种米;因为他穷,所以就吃这种米。这位辟支佛,托着空钵回来了,这穷人看见就说:“啊,您这位圣者呀!(就是称呼尊贵的出家人)。您既然没有化着斋饭,您吃不吃我这稗子米的饭呢?如果您要吃的话,我把今天这一份就供养您了。”
这位辟支佛看他这么诚心来供养自己,于是就接受他的供养;吃完了,就踊身虚空,现出十八变,之后就走了。这位穷人继续耕地,啊,看见一只兔子!这只兔子跑来跳到他脊背上,趴在他脊背上就不下去了。他怎么样也摆脱不掉它,他就很害怕的,这时在田里边只有他自己,没有旁人可以帮忙他把这只兔子从他的脊背上拿下来,于是他就跑回家去。跑到家里,这只兔子在他身上变成一只死兔子,他就叫他太太把这只死兔子从身上拿下来。拿下来后,这只死兔子就变成一只金兔子,他就把这只金兔子的前脚剁下来,卖了钱,回来,这前脚又长出来;把后脚剁下来去换了钱,后来,后脚又长出来,所以这只金兔子总不会没有,这金子用了又有,用了又生出来。
由这个因缘,就感到九十一劫都不受贫穷的果报,九十一劫都是富有的。那么在今生,他就做斛饭王的儿子。斛饭王和佛的父亲净饭王是兄弟,他也就是佛的堂兄弟。他不贫是不贫,可是佛一说法,他就睡觉。有一天,佛就呵责他:“咄咄胡为寐螺螂蛤蚌类,一睡几千年,不闻佛名字”。
“咄!咄!胡为寐”,就是“你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这样睡?”“螺蛳蛤蚌类”,你好像海里那种蛳和蛤蚌之类的,一天到晚都睡觉;“一睡几千年”,一睡,睡了几千年,“闻佛名字”,也听不见佛的名字。
被佛这样骂了一顿,佛陀教育了他,他心里觉得追悔,他觉得不该睡觉,他就发奋,七天七夜不睡觉。他因为觉得辜负了佛陀的恩德,很难过;同时他觉得佛陀对他过于的严厉批评,也很难过,就心里伤感,饭也不吃,天天坐在黑屋里哭,哭久了,眼睛就肿,就发炎,肿过后眼睛慢慢就瞎了。
佛怜悯他,就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他一修这种三昧,即刻得到天眼通,看三千大千世界好像掌上一颗苹果这么样清楚,所以阿寃楼驮尊者是“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
如是等:就是指前边这十六位尊者,还有其它没有举出来名字的弟子。佛弟子中的上首,就叫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那么不单有这些尊者,而且还有很多很多的菩萨,而且是菩萨中的大菩萨。
这些菩萨当中也举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大菩萨:
1、“文殊师利法王子”。
文殊师利,又叫曼殊师利。“曼殊师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妙吉”,又叫“妙德”。这位菩萨在菩萨里边有最大的智慧,所以他是“智慧第一”,又叫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菩萨即“觉有情“;众生,即“迷有情”。
觉有情,是众生里边一个觉悟者;我们众生,就是众生里边的迷昧者。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
“见事省事出世间”,见到什么事,就觉悟什么事,是出世间,是觉有情。
“见事迷事堕沉沦”,见着什么事情,就迷昧到什么事情里边,这就会堕落沉沦。出世间,就是菩萨;堕沉沦,就是众生。这就是凡圣的区别。
这位文殊师利菩萨,在他出生的时候,有十种吉祥的事情,来表示这位菩萨的功德圆满、智慧第一。这十种吉祥是:
(一)光明满室。当文殊师利菩萨降生的这一天,他家中的房子里边放一种光。这一种光,不是日光或月光的光,也不是星光和灯光的光,而是般若的光明,也就表示这位菩萨有大智大慧,他这种智慧能破除一切的黑暗。
(二)、甘露盈庭。甘露,这是一种不死的药,只在天上有的。这甘露可以令人得到清净、清凉,得到饱暖,所以饿鬼,若得到甘露给他一灌顶,即刻就消除罪业,可以往生了。
这甘露盈庭,表示文殊师利菩萨以甘露法来灌救众生,救度一切众生。
(三)地涌七珍。从地生出七种珍宝:金子、银子、琉璃、玻璨、砗磲、赤珠、玛瑙。这七种为什么叫宝呢?因为它稀有。在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就是宝贝,多了就不是宝贝。好像泥土,本来也很宝贵的,人若没有土,就不能生存,但人人都不稀罕它。你抓把土送给人,是没人要的。你说:“这是最宝贵的东西,我送给你。”
他一看是土,“哼!”,把它丢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到处都有。
水,也是最宝贵的东西。我们人若没有水,就不能生存的;不单人,就是生物,要是没有水,也不会生长。但是多了,人们就不懂得它的宝贵了。
文殊师利菩萨,因为他有无量的宝藏,所以他出世时,七珍也就随着他从地里涌出来。涌出多少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在他出世的地方。
(四)神开伏藏。神是藏臣。转轮圣王有七宝,其中之一是“藏臣宝”。藏臣宝就是管宝藏的神。地涌七珍,即这些宝藏是以前的人埋到那儿,现在守藏神把这些宝藏都打开了,那么这些宝贝也就都可以得到了。
(五)鸡生凤子。鸡本来是生鸡,但是他家的鸡孵出来的,就不是鸡,是凤凰。凤凰是一种吉祥鸟;人若看见凤凰,一定会得到一种很幸运的事情。
(六)猪产龙豚。本来是龙生龙,凤生凤,但是现在他家里养的猪,生出一条龙来。怎么像龙似的?它身上有鳞,就像龙鳞似的,这叫猪产龙豚。
(七)马生麒麟。他家的马生出麒麟。这麒麟,也是一种兽中之王。老虎是兽中王,麒麟和狮子也都是兽中之王。但是在这儿,这只麒麟是由马生出来的。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兽。后来因为众生的罪业深重了,所以这些吉祥的鸟兽都不出现了。
(八)牛生白泽。这种白色兽类是很少有的,它不像牛,不像马,不像驴,也不像骡子,所谓四不像,所以叫白泽。它身是马的样子,但长着牛蹄子,那个脚,长成牛脚,虽然是牛脚,却又是马的样子。这也是一种祥瑞的兽。
(九)仓变金粟。他家的谷子都变成金粟了。
(十)象具六牙。本来象是生两根长牙的。文殊菩萨出世这时候,他家里养的象生了六根长牙。
以上是文殊师利菩萨十种吉祥如意的事情,这十种吉祥,代表大智文殊菩萨的十度波罗蜜。
文殊师利怎么称为叫法王子呢?你看上面这些声闻弟子没有称法王子,法王是佛,法王子是佛的儿子。阿罗汉,都不能称佛的儿子,他不能继承如来的家业,不能紹隆佛种,不能续佛慧命,对于这个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重担他不能担当,所以就没法称为法王子。真正的法王子唯有圆满大智慧的菩萨。
当然文殊菩萨正好是具有圆满大智慧的,他又是佛陀座下弟子,所以就把他称为叫法王子。由此说明真正的法王子是要发大菩提心、有大智慧、真俗圆融的大智慧,真智就是悲,真俗就是大智,真俗圆融就是悲智等运的这类大菩萨,才能称法王子。
2、“阿逸多菩萨”。
就是弥勒佛。梵语“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又叫“慈氏”。这位菩萨专修慈心三昧,对任何人他都存慈悲心。你骂他,他也对你慈悲;你打他,他也对你慈悲。一般人对他无论怎么样不好,他都是慈悲。你欺骗他,他也是慈悲对你;你侮辱他,他对你也是慈悲;你对他发脾气,他对你也是慈悲;你对他生无明,他对你还是慈悲;一切一切都是对人慈悲。不但对人慈悲,而且还爱护一切众生;他看一切众生,都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样,甚至比自己的子女更亲。他爱护一切众生,对于众生的慈悲、爱护,无量无边、无微不至。他专修慈心三昧;修慈心三昧,就是先要修忍辱,所以他才有这样几句偈颂:
“老拙穿衲袄”。老拙,就是一个很愚痴的老年人。衲袄就是一件破衣服。
“淡饭腹中饱”。什么叫淡饭?就是没有油,也没有盐;不是说,哦!又要放点香油,又要放点芝麻酱,又要放点酱油,味道调得好好的,那就不是淡饭了。这个淡饭,淡而无味,一点味道都没有;腹中饱,可以把肚子填饱。
“补破好遮寒”。补好我这件破衣服可以遮寒。
“万事随缘了”。什么事情都随缘。“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也就是“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份度时光。”这样子,万事随缘了,来了就来,去了就没有了,这叫随缘。就是随缘不变,也是不变随缘。
“有人骂老拙”,有人骂我这个老愚痴的人。
“老拙只说好”,你骂我,我就说好。
“有人打老拙”。有人打我这没有智慧的老人,怎样呢?
“老拙自睡倒”。你打我一下,我躺那地方就睡着了。你看,这真是愚痴!人家打他,要是一般人,你这么打他一下,他就和你瞪眼睛了:“你为什么打我啊?”他不单不瞪眼睛,还把眼睛闭上,躺那儿睡着了。你说,这妙不妙?你们谁要能会这个方法,那就是不错了,那就是真有修行了。
“唾在我面上”。有人吐到你脸上一口唾沫,啊,那无明火发起三千丈来了!“你为什么这样侮辱我?”那不得了!但弥勒佛怎么办呢?,
“凭它自干了”。叫它自己干了,不用手来擦它。
“我也省力气”。我省了举手来擦脸上这个力气。
“你也无烦恼”。你一看见,“哦,这个人,嘿!我吐到他脸上,他都像没有这么回事似的!这种人,我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了!”
你也无烦恼,这样你的烦恼就没有了。
“这样波罗蜜”。这个就是波罗蜜。什么是波罗蜜呢?就是忍辱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这是妙中之妙,宝中之宝啊!
“若知这消息”,你若知道这个道理。
“何愁道不了?”还愁什么道不了呢?你若有这种忍辱力,道业一定会成就的,诸佛菩萨不会欺骗人的。这是阿逸多菩萨的忍辱功夫。
各位应该照着阿逸多菩萨这样学习,那你决定成就道业!
3、“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乾陀诃提是梵语,译为“不休息”。就是常精进;常精进,也就是不休息。
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这两位菩萨互相赛跑,这位往前精进,那位就不休息。一个是不休息,一个是常精进;一个常精进,一个就不休息。
两个人昼夜六时行道。这位给那位做护法,那位也给这位做护法,也就是这一位来看着那一位,那一位来看着这一位。这两位菩萨在无量劫以来就是打同参的,怎么叫打同参?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修行。你用功嘛!我比你更用功;你比我用功,我再加多一点用功。两个人互相这么竞赛,所以一个叫常精进,一个就叫不休息。这两位菩萨是真正的修道者,都是常精进,都是不休息。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帝释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叫释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的能天主,也就是《楞严咒》中的“因陀啰耶”,就是指这个帝释。
无量诸天大众俱:这个诸天就多。“诸”者众也,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有我们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都有,所以都有这些诸天大众,很多大众来听法。
“无量”就是没有数量。这层天,总起来说,有三十三天,要是分析来讲,每一天里边又有无量的诸天。也就好像世界有此世界、它世界、无量诸世界,此国土、它国土、无量诸国土。天也是这样,也有无量诸天。“大众倶”,很多很多的天人都聚会在一起。
下面呢,就是属于正宗分了。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佛,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尔时:就是当这些无量诸天和无量菩萨、无量声闻、罗汉、比丘、比丘尼僧、优婆塞、优婆夷,大家聚会在一起的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告诉这位最有智慧的长老,他的名字叫舍利弗。就说,从这个地方,什么地方呢?就是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说法那个地方。从这儿开始算起,向西方,经过十万亿这么多的佛国土,也可以说从我们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有好远的里程呢?这个里程是没法说的。
中间所间隔的大千世界都有十万亿个,还要经过十万亿个佛土,这个佛土是一个大千世界。这里形容路程很遥远。
那么路程那么远呢,我们怎么才能生到极乐世界去呢?大家还要知道,虽然宇宙当中世界无量无边,但是再多的世界都是自心所现,不是心外实有的世界。只要我们能够按照佛陀所讲的发心来修行,将来你就能够一念横超三界,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这里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佛土在心内,而没有在心外,如果是在心外的话,那么你恐怕你无论怎么走,也走不去哦。
“有世界名曰极乐”,那地方有个世界叫“极乐世界”。这是最快乐的世界。
要知道,阿弥陀佛没有成佛的时候,是没有极乐世界的,是他发大心,修大行,种的善根,然后觉行圆满,他的无垢识大圆境智,也可以说是无垢识与成所作智顿现的佛土,就是这个极乐世界。
七、6.18分享
“阿弥陀佛”这声佛号,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藕益大师说过,“无量光、无量寿”是本着众生的心性建立起来的,若没有众生“无量光、无量寿”的心性,这个佛号就建立不起来,即使建立起来,它与我们的心性有隔膜,我们也不会去念它。
但是,众生“无量光、无量寿”的性德,也只有靠“阿弥陀佛”这声佛号,才能把它引发出来!
所以,我们要想求悟心性,只有念佛!恳切地念佛!一心不乱地念佛!现在有阿弥陀佛的一真法界所变现的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的承诺;那就只差我们在具足“信愿行”的基础上,老老实实的念佛了。我们只有全身心地投靠阿弥陀佛,才能得救!
只要我们肯“信愿行”,他老人家一定会来接引我们!这就是所有法门中,唯有修此法门,才能仰仗佛力得救!
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接引!有阿弥陀佛的帮助!我们就可以先跳出轮回,再继续修行成佛!这是一条保险之路!
所以还是心内之法,没在心外。若从善导大师《观经疏》来看,佛陀的最终本怀就是叫众生念佛就可以了。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那个佛土上有一位教主叫阿弥陀。
“阿弥陀”是梵语,翻译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
“今现在说法”:现在给大家说法呢!佛的工作就是说法。
每一位佛的名字不同,每位佛都具有平等的十种圣号,但是十种圣号是通名,他还有别名。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叫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是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教主是琉璃王佛,他各有一个别名。
“舍利佛,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本来是应该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来问,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样问,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设出问答来: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你说一说极乐世界,什么缘故名为极乐?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虽然他有那么大的智慧,可是仍然不知道说什么好。
释迦牟尼佛也等不了啦,好了,我来告诉你这个问题: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阿弥陀佛那国里的众生,都是从莲华化生的。因为从莲华化生,是清净所生,不是欲爱所生,所以他就无有众苦。
那么为什么叫极乐世界呢?
第一个、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没有感受到苦,只有乐,所以叫极乐。因为上面没有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第二个、那上面的众生可以穿衣,也可以说不穿衣,因为都是光能为体,身上透明,也可以吃饭,也可以不吃饭,那当然你不穿衣又不吃饭的话,你就不为生活所迫,哪还有偷盗,抢劫的行为?穿的是金,睡的是银,到处都是金银,所以这些完全就是乐。
第三个、更重要的是上面的众生无病,是莲花化身,不是父母所生,无有生苦;永远没有死期,所以没有死苦,生老病死四种苦都没有,哪还有苦呢?还有,上面的众生经常都是聚集一处,常常听闻解脱大法,彼此常无舍离,哪还有爱别离苦?哪还有求不得苦?哪还有怨恨憎苦?那当然更没有五蕴的无常诸苦了。所以八苦都远离,所以就称为叫极乐。
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就和他相反,凡是没有真正学佛,没有智慧的人在娑婆世界,就有各种的痛苦,倍受煎熬。给大家举个“八苦”的例子吧。
佛陀发现的真理是颠扑不破的。比如,佛说我们有八苦。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的,这一点谁能否认?生老病死,哪一样不苦?
“生”苦——我们记不得了,但想想在母胎里卷曲近三百天,那滋味恐怕也不好受吧;
“老”苦——上了年纪的人可能都有感受了:跑不动了,提重的东西没力气了,穿针或小的字看不见了,东西多吃一点胃就不舒服,脸上皱纹越来越多了……。年龄再大一点,八、九十岁时更苦,坐下来就像断了绳子的口袋,“咚”的一下就坐下去了。因为腿没劲了,鼻涕口水讨人嫌,满口没牙,说话不关风,东西吃不动,若遭子孙嫌,那真是度日如年!别看你现在还跑得动,但你总有那一天,除非你的寿命不够长。
有个故事不知你们听过没有:有个瞎眼老婆婆,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遭媳妇嫌弃,有一天,媳妇对儿子说:“把你妈处理了吧”。儿子对媳妇是言听计从,他们在商量时,被他们的儿子听到了。晚上,他们骗母亲说送她去一个好地方,用箩筐把老母亲抬了出去,等他们把老母亲放到事先挖好的坑里,正要埋时,他们的儿子突然说:“别忙!把箩筐拿出来。”媳妇问:“拿出来做什么?”儿子说:“以后你们老了,我也好用这个箩筐抬你们去埋。”他们一听这话,吓得赶紧把老母亲抬回家了。这个故事很发人深思。
关于病苦——相信活了几十年,没有生过病的人很少吧?
我婆婆妈的病是痛苦至极,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胃出血、肾盂肾炎、胆结石、糖尿病、等十几种病,吃这种药把另一种病整翻,吃那种药又把这种病整翻,后来又把锁骨摔断,最后在川医住危重病房,因无法输液,只有在左颈切开血管输液;在右大腿根部切开血管做血液透析;嘴里塞一个呼吸器,不能说话不能吃东西,后来又把气管切开安装呼吸器;全身四肢被绑在床上四十五天,那真是人间地狱啊!在受了四十五天的活罪后才去世。还有世上无数患癌症的病人,他们的痛苦更让人触目惊心。
关于“死苦”——虽然我们还没有体会到,但却看到了有些人痛苦的死亡情景,也令人心有余悸,所以我常常发愿,我一定要预知时至,无疾而终!
人有八苦,前面略述了“生老病死”四苦,另外还有四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其实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体会到这四苦。
爱别离苦——一般的人只有在亲人去世时才能体会到,而有的人在感情方面却早已深刻体会到了。“爱别离苦”一般会理解为相爱的人要被迫分离,其实还有一种是:一方深爱对方、但另一方已不爱自己而分手。
我有一个朋友的表弟,他非常爱他妻子,可妻子另觅新欢,毫不犹豫地与他离婚了。他痛不欲生,一个人在家喝酒,醉的人事不省,我们叫醒他时,他又撕心裂肺地痛哭……。这就是“爱别离”苦,你再爱她,她还是离开你了,并且带走了所有存款。没有一年,他就得了癌症,由于没有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不久,他就带着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无限痛苦,可怜无助地离开了人世。
“求不得”苦——也很好理解。比如贫穷者求发财,丑男求美女,丑女求帅哥,平庸者求升官,不育者求后代……,人们想求的可多了,可事实上都不能如愿,难道不苦吗?这就是求不得苦。
“怨憎会”苦——就是你的冤家对头你不想见他,可却要天天面对他,比如单位上的冤家对头、不和睦的邻居等。最苦的莫过于与家人的“怨憎会”苦。
我朋友的哥哥,他年轻时是一个标致的小伙子,为了用微薄的工资养活母亲和妹妹,耽误了婚事。后来娶了一个个性很强的女人,几十年在家中长期受压迫,致使他的容貌都完全改变了,没有一点年轻的帅气了。
现在反应迟钝、整个人萎靡不振、胆小如鼠,那女人吼一声他都要哆嗦。工资被严管、饭桌上夹肉要被敲筷子、若多一句话要被儿子打、被儿子咒骂他早点死;他的女人有时要犯精神病,家里常闹得鸡犬不宁,儿子谈了三个女朋友,都因母亲的精神病而告吹,由此脾气更坏。
而母子俩却把原因全归结到他身上,对他进行变本加厉的折磨。我们劝他念佛,他念了几次,他说,没有用。当然没有用哦。因为第一,他是把念佛作为一种马上见效的万灵丹在用,念了几次就想见效,当然不可能;第二、他烦恼太重,根本不可能静下心来念佛。所以,我们在座的师兄们是很幸运的,因为你们可以有时间学佛,可以静下心来念佛,这也是你们的福报!
通过他的情况,我又体会到:贫穷的人不容易学佛,因为他的主要精力在解决温饱问题;而烦恼重的人同样不容易学佛,因为他的心根本静不下来。他们的家一走进去就令人感到压抑,就想赶快逃离!
我常想,生活在那种环境是多么的痛苦!我没有学佛之前很疑惑:他是个有孝心的人,为什么有这种命运?现在学了佛才知道,那是他累世劫造的恶业,今生受报。现在他们家里的状况是:妻子恨丈夫无能、懦弱;丈夫对妻子又恨又怕;儿子恨爸爸、怨妈妈使他的婚姻陷入绝境;父亲恨儿子大逆不道。
他们就这样,虽是一家人,可整天相互埋怨、相互指责、相互伤害。他一有空就漫无目的地到处闲逛,他说不想呆在家里,也害怕呆在家里,像这种家庭关系、这种夫妻感情、这种父子关系,真的是太苦了,这就是“怨憎会”苦:相互埋怨、相互憎恨,可是又不得不每天在一起会面,一会面,大家都在这个埋怨、憎恨的气氛下垂死挣扎!
还有“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苦是八苦中的最後一个,也是前七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的根本原因,五蕴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身心,而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缘和合所成,无常败坏。“五蕴”当然就色、受、想、行、识五蕴,“炽盛”是兴盛、旺盛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五蕴组合而成的五蕴身,能够造三业而招感众生流转生死,此业力的作用非常强大,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而众生的五蕴身能感此三业果报,受三恶道之苦,所以说五蕴所集聚的众生五蕴身本身就是一种大苦。因为前七种苦都要由此五蕴身来感受,如果没有五蕴身,那前七种苦就无从现显。
因此“五蕴”是众生感受苦报的根本,所以我们修行佛法就是让人们认识五蕴组合而有的“我”是假,名为“五蕴无我”,证得“我空”;当五蕴之“我”是空无自性时,形成“我”的“五蕴法”也是假名无有自体。五蕴与我相待而有,二者都是无自性,即是“法空”。如此证得我法二空者,即是得到解脱,不受生死轮回。所以说“五蕴炽盛苦”。
所以,佛陀所说的全是我们自己能够亲身所体会到的,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苦我承认,但我们也有乐的时候啊,比如唱歌跳舞、朋友聚会、吃香的、喝辣的等等。他们不知道,这些表面上看是乐的,其实属于三苦(苦苦、行苦、坏苦)中的行苦,就是它这种短暂的乐是会变成苦的。比如,你喜欢吃香的喝辣的,如果让你天天吃,顿顿吃,你会受不了;你喜欢唱歌跳舞,让你天天跳,你会苦不堪言;你喜欢打麻将,让你不停地一直打,到时候你的手臂都提不起来了,你还会乐吗?我们人为了舒服,会不停地变换身体的姿势,站久了想坐、坐久了想躺、躺久了想起来走、都是为了身体的舒服。要是让你不停地走、站很久、坐很久、躺很久,你都会感到很痛苦。这就是行苦。每一种姿势刚开始都是舒服的,但久了就变成苦了。“行”就是变的意思。可见人世间没有真正的快乐。这些所谓的快乐最后都会变成苦。
所以,佛陀说的苦是千真万确的,他说我们人世间是苦的,谁能否认呢?所以佛法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八苦”的例子。
所以,我们之所以受苦,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就可以证得涅槃,就受诸乐;没有般若智慧就是苦海,就受诸苦。
极乐世界的众生,主要就是由于经常都是在听法,经常都是在学法,经常都是身乐法语,意饱法乐,经常都是受的法乐。所以主要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因为有大智慧的人随处都是涅槃,随处都是解脱,娑婆世界也是极乐世界,当下就证涅槃,就见菩提,哪还有苦可言、哪还有苦可受呢?
这上面主要指的“正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每一个人造就我们自己的极乐世界,庄严我们自己的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讲到国土庄严,也就是“依报庄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住处庄严——环境。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2、生处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中的莲花中化生,非常庄严、尊贵。
3、大地庄严——黄金铺地,《无量寿经》说,黄金是柔软的,还发香味。
4、虚空庄严——美妙的音声。
5、风树法音——就是风吹树叶的声音都是在说法。
以下就是他的器世间,就是“依报”。
八、6.19分享
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说了前边极乐世界这个名义,其中还有无量无边的意思,还是想等着舍利弗尊者来请问,可是他仍然不知道怎么问。因为净土的法门太妙了,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释迦牟尼佛又自己说: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1、住处庄严——环境。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在最快乐的这个国土里边,有七重栏循:横的叫栏,竖的叫循。它有七重。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三种都是七重。栏循就是栏杆,有七层栏杆,就是七重栏循;七重罗网,是上面一层一层的金丝线做的网;有七重行树:一行一行的树有七层。
此树,紫金为根,白银为树干,琉璃为枝,水晶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如是七重,互为根茎乃至华果等。七七四十九重也。或有一宝为一树者。或二三四乃至百千万亿不可说宝为一树者。宝树,四面垂条,天衣挂绕。宝云含盖,化鸟连声。旋转临空奏,法音由会。
七宝行树的枝枝叶叶都是对起的,花对花,果对果,就是用七层栏循,栏杆把它围起,一层栏循里面就有一层行树,一层行树上面就有一层罗网,罗网把行树和栏杆遮着的。
总而言之,就是弥陀净国,广阔无边。宝树宝林,岂以七行为量。今言七重者。这是表面上的现象,而更深一层的含义是:
七重栏循,表示戒;七重罗网,表示定;七重行树,表示慧。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这三种就是戒、定、慧,也就是表示七科。
什么是七科?七科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那么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三个七,是表示三十七道品,这是表法。
为什么说“栏循”是代表“戒”呢?戒,就是“止恶防非”,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止住诸恶,而奉行众善,叫做戒。
一个真正的学佛人,要想成就,不持戒是不可能解脱的,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首先持好戒!当然,我们持戒来说,应该是“依心圆满”。这是大德讲的。
比如说我们持“不杀生”的戒,严格说来,要完完全全、圆圆满满地做到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空气中、在水中都有无量的生命,对不对?那些微生物在我们烧开水时是不是都会把他们杀死?在我们每一口呼吸时,空气中的微生物也会被我们杀死。那么怎么办?只有“依心圆满”。
有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叫一个比丘去打扫浴池,那个比丘看见浴池里有一些小虫,就去向世尊说:“我打扫浴池伤了那些小虫,不就犯了杀戒了吗?”
世尊回答他:“我是叫你打扫浴池,没叫你去杀生”。
这个公案说明的也是一个起心动念的问题。也是真律法师在讲课时强调的,一个判断对于戒律持犯的标准,那就是做事的动机问题。
那个比丘如果只想到去打扫浴池,而不是要去杀虫,那么,所持的杀戒也就圆满了,这就是“依心圆满”。因为守戒律,关键是看我们的起心动念!这里顺便说一句守戒的重要。
关于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戒是佛陀制定的。在我们没有受之前叫“戒法”;我们虔诚受了之后,就“纳法为体”了,就是“戒体”;我们持守戒律,就是“戒行”;我们时时刻刻都持戒,到了“不持而持”的时候,自然就有“戒相”了。
这四个名词,“说有次第、行无先后”。我们在说的时候好像有个顺序,但是在行持的时候它们是同时显现的。这是日常法师在《南山律在家备览》讲的。
我们居士必须要守好五戒:杀、盗、淫、妄、酒。因为受了戒的人,你如果造善业,比没有受戒的人的功德要翻很多倍;但是反之,你如果造恶业,比没有受戒的人的罪业也要翻很多倍,这个请师兄们切记、切记!如果你每天早上做早课时诵了戒,你今天全天所做的善业都很大很大;如果做了恶业,你今天哪怕只做了一点恶业,你的罪过也都很大很大。我们知道了这一点,我们还敢不守戒吗?
师兄们可能不知道,在《南山律在家备览》里讲到,一个人在受戒时,如果是全身心地、认认真真地、虔诚地受戒(这是“作”),那么他就会得到戒体(这就是“无作”),这个戒体就会不断地增长,哪怕你在睡觉、甚至你昏迷了,它都会不断地增长,就有这么妙!——法霖。
没受戒以前,你乱打妄想可以;受戒之后,就不可以乱打妄想了,所以要自净其意。这就好像栏杆似的,在那儿拦着你,不准你进来;你若从栏杆跳进来,就犯法了。你出去,不从门口走,就跳出去,这也不合法。所以,“七重栏循”是表示戒。
七重罗网:为什么说是表示“定”呢?定,就是不出不入。“罗网”有“规范”、“局限”的意思。所以代表“定”。
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要是真有定力,就不必打坐了,有什么境界来了,也摇动不了你的心。你心不为境界转了,这就叫常常在定里。
要是来一个境界,譬如来个好吃的东西,心里就想要吃:“这个东西不错,今天来了,我尝一尝试一试!”这就没有定力了。甚至于偷着吃,这更不单没有定力,更是犯戒了!你如果说:“这没有什么关系吧?”就这一点点,你错了,一点点就会长成很大的;人做错事就是由这一点点开始。一点点,你都错了;那大的,更该错了!所以你一点点都不应该错。虽是小事情、小毛病,但不容易改;你若改了小毛病,那就是有定力了。
所以,定,就是不被境界转。譬如,女人见着一位最英俊的男人,不生淫欲心,这就是有定力;男人见着一个最美貌的女人,不生淫欲心,能“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就是定力,所以七重罗网就是表示“定”的。
七重行树代表慧:行树,这树是很高的。这高,就是代表人的智慧是很高的。你若有智慧,就是高;若没有智慧呢?就是矮。不是身体高矮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智慧的问题。有智慧,这就是“七重行树”;没有智慧,这也有七重,有七重什么呢?“七重行草”!那个草,把你的心都给堵住了,只有愚痴!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什么叫四宝?金、银、琉璃、玻璃,这是四种宝贝,它代表“常、乐、我、净”。极乐世界只有这四种宝贝吗?极乐世界的宝贝是无量无边的。我们这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宝贝。极乐世界什么宝贝都有,为什么单提出这四种宝贝?这四种宝贝也是譬喻,譬喻四种德行——涅槃四德。涅槃四德是什么呢?就是“常、乐、我、净”。
第一,常。什么叫常?寿命长、衡常。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不单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去,统统都是无量寿。你若想得到长命,就求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人人都可以得到无量寿,这是常德。
第二,乐。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乐德。
第三,我。有八大自在“我”,这是我德。什么叫八大自在我?就是有八种作用,八种力量,八种神通,也就是八种的妙用。
(一)以一身能现无量身。在一个身能现出无量身,例如有一百个人请你到他家里去应供,你都可以去,可以同时到这一百个护法家里去吃饭,你一天就可以应无量的供,这叫一身而现无量身。
(二)以一尘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就一粒微尘这么大一个身体,能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你看!这妙不妙?一尘现刹,刹现一尘;一个国家变成一粒微尘这么小,一粒微尘变成一个国家那么大,这叫以一尘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三)能轻举远到。他能用很大的身体,飞到旁的地方去。你看他那身体很笨、很大的,可是他可以轻举远到。
(四)现无量类,同居一土。能现无量类,一切种种的众生,同住在一个国家里,什么众生都有。你看,我们看山,就是山;其实山里边,就是诸佛菩萨的宫殿。你们就看不见,那里边都有诸佛菩萨在那儿说法呢!但是你不知道。这就是无量类的众生,能同居一土,就是在一个地方。
(五)诸根互用。眼睛会说话,耳朵会看东西,鼻子也会吃东西等等。为什么?他六根互用,眼、耳、鼻、舌、身、意,每一根都可以有六种的功能。
(六)得一切法,而无法想。虽然他得到一切法了,但是他没有一个“有所得”的想法,无所得。
(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就是一首偈,甚至于一个字的意思,能说无量劫;经无量劫,这一首偈颂的意思都没有说完。为什么?因为他得到自在无碍的辩才了。横说也是道,竖说也是道;横说也是法,竖说也是法。
(八)身遍尘刹,犹如虚空。这一个身体遍满尘刹,但是像虚空似的。虽然没有身体,可是遍满尘刹,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自在的道理,这就是八大自在我!
所以这极乐世界四宝庄严,就是表示涅槃四德。以上是八大自在的“我德”。
第四、净。这个净土“其土清净”,这就是净德。所以,极乐世界以四宝周匝围绕,“围绕”就是这四德周匝圆满,圆融无碍。“是故彼国名为极乐”,所以这个国家才叫极乐世界。
前边的经文是赞叹极乐世界陆地的微妙殊胜,下面这一段文是赞叹极乐世界水池的微妙不可思议境界。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前面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重栏循种种的庄严,舍利弗还是不知道怎么问。释迦牟尼佛只有自己就又讲了。
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璨,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2、“生处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中的莲花中化生,非常庄严、尊贵。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璨、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为什么又有这么多的宝贝来庄严呢?这么多宝贝所造的楼阁,都是阿弥陀佛万德所成就的,他的德行太大了,所以就有这么多的庄严。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璨合成。”池四边的阶道,这些阶道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璨所造成的。我们这个世界用柏油路,巳经认为是很好了;极乐世界不单不用柏油,是用金子来铺路,“黄金为地”。你看!不单是金子,而且还掺着银子,掺着玻璨、琉璃,这么混合着。这道路上有五光十色的五种的光、十种的颜色,你看这道路上都放光,所以说“合成”。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七宝池里边有莲花。
唐老师说,因为阿弥陀佛极乐国的很多众生他在莲花里面住,莲花就好象是他的宫阁楼台。所以莲花非常大,这是莲花大如车轮,还要放光。一个水池就有相当于我们人间的一个城市那么大,那么池中有莲华,这莲华又有多大呢?大如车轮,像转轮圣王的车轮那么大。转轮圣王的车轮有多大呢?有一由旬那么大。小由旬是四十里,中由旬是六十里,大由甸是八十里。这车轮,有八十哩这么大,莲华就有这车轮这么大。
七宝池里面的沙不是我们这里的沙,而是黄金的沙,黄金铺地。七宝池那个水,那个波浪,都是金色的。
青色的莲华就放青色的光明,黄色的莲华就放黄色的光明,赤色的莲华就放赤色的光明,白色的莲华就放白色的光明。
微妙香洁:怎么叫微呢?我们这个世间的水,你用手一碰,它还有一个水的力量。而这八功德水很微细的,你摸不着;你看着是水,用手一摸,没有,但手是湿的,就是这么妙!这叫微。妙,就是妙不可言,你没有法子想象。这水不单这么样微妙,而且还有一股香气,你若一到这水边上,就不愿意走了,为什么?太香了!那个香味呀,令你发菩提心,一闻到这香味,就一定想修行了。而在娑婆世界,我们一闻到这个世间的香味,就跟着这香尘跑了。
宝池里有八功德水,那个七宝池,并不是用七宝来造的池,而是天然生出来的池,是七宝所成就的。这里详细说说池里边的水有八种的功德。
九、6.22分享
第一种功德:清净润泽,即是色入摄。就是又温暖,又凉爽:你到七宝池里边,你想水热一点,水就热一点。你想:哦,太热了,凉一点!它就凉了。就这么妙!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种功德:很香,即是香入摄。洁净,就是水常常都是很沉净。水不起波浪,也不浑浊。我们这个世界的水,你用它来洗,水就污浊了。可是,你到七宝池里边,就怎么样洗,水也是清净的。这种水,洗到你身上就像牛奶似的又滑腻,又舒服。
第三种功德:甘美,是味入摄。喝起来是甜、很甘美。这个水,你不用喝它,就这么用它一洗身,你就觉得心里头都甜了。
第四种功德:是轻软。这个水不重,很轻软。
第五种功德:滋润。水很滋润,就象那个油脂一样很滋润,滑溜溜的;很柔润;有光泽,洗完了,身上就有一股光。
第六种功德:饮已无患,安和,是法入摄。安和就有一种禅定的境界,我们洗了澡泡一下润一下子就能够生智慧,你用这个水一洗身体,就觉得心也安,身也安了。“安和,是法入摄”。
第七种功德,饮时调适,能除饥渴。你用极乐世界七宝池的八功德水,这么一沐浴之后,也不饿了也不渴了,所以极乐世界就这么妙!
第八种功德:软,即是触入摄。能够使身体肢节柔软,洗了澡在这个水里面洗一下能够使身体柔软。同时这个水洗了澡还可以防病,还可以生智慧,让人不生病,软软的能让人很轻快,很安然轻安。
唐仲容老师说,还可以长养诸根。你用七宝池的八功德水一洗之后,所有一切的根:眼睛明了;耳朵灵了;鼻子通了,你胃口也开了,你的手脚也都可以各办其事,也不觉得疲倦;不单这个,而且还增长你的善根,消除你的恶业。
以上这是八功德水的大概内容,如果要是详细讲,每一种功德都是穷劫难尽,这不过是简单讲讲。
这八功德水,有八种自在的功德,有八种快乐的功德,有八种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这种水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七宝池的底下用什么来铺的呢?用金沙铺满这水池底下。在七宝池里边,你如果有什么业障,到这水池里就都消除了。什么是业障呢?就是你心里生烦恼的东西。你的业障就帮助你生烦恼,你若没有业障,就没有烦恼了。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在七宝池里,可以消除一切的业障。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说:舍利弗啊,他的器世界,就有这些伟大优点。
所以我们念《阿弥陀经》,应该修定力;你若有定力了,现在就是极乐世界。你若没有定力,就是到极乐世界,也会跑到这个极苦世界来了。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3、大地庄严——黄金铺地。《无量寿经》说,黄金是柔软的,还发光。
“舍利佛,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罗网在顶上,这个是上面,下面是黄金为地,黄色的金子铺地。
“昼夜六时,雨天曼佗罗华”,就是白天黑夜六个时辰,这个以前讲过,这里就不讲了。(印度以前分的六个时辰。哪六个呢,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每一分的时辰就是两个。印度每天白天有三个时辰,晚上三个时辰,总共六个时辰。——此处无录音)
曼佗罗呢?看起来很舒适,闻起来很香,看起来很美,颜色也好看,就像石榴花。这个花从哪里来的呢,“雨天曼佗罗花”,就像天上下雨一样,一朵一朵的不断往地上落,常常天上都在不断的往下落,气味香,颜色又鲜美,这是曼佗罗花。
“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就说早上的时候,这些众生“各以衣裓”,就是各用身上的衣服盛众妙花,也就是用衣服的前襟兜着做袋子,装了许多美妙的花,把这些曼佗罗花装起,装来做什么呢?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就把这些好的花装起,供养他方诸佛。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下的佛都去供养,供养其它世界、其它国土数不清的佛。
这些众生怎么能在每天早上,以这么短的时间,就遍游十万亿诸佛国土呢?因为他证得八大自在我。这种境界就是这种自在、随心如意,得到如意通,你想到什么地方就会到什么地方去。
所以我们现在修行,拜佛的时候,也要作观想。观想什么呢?观想我们的身体,也遍满十方无量诸佛国土,在诸佛国土的诸佛面前,向诸佛顶礼。你能观想这个法界,你的身体也就是法界那么大。
唐老师认为,他们是用光去的,那个光的速度很快。有的法师认为,是用心意念去的,所以很快就把十方世界的佛都供养完了。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供养完了过后,又回到极乐世界,吃了过后又经行。经行,就是走着念佛。
“舍利佛,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佛啊,极乐国土就有这么好的功德庄严,这么的美好。
4、虚空庄严——美妙的音声。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也,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释迦牟尼佛又说,极乐世界那地方,常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乌:奇妙,奇是出奇,妙是特别好看。杂色,就好像我们这个世界有凤凰,有很多那种小鸟,身上花花绿绿的,特别美丽,特别好看,也就是这样子。这里有些什么鸟呢?
白鹤、孔雀、鹦鹉这些鸟大家都是知道的,就不讲了。还有舍利,就是鹙鹭,这鹙鹭鸟是非常美丽的。
迦陵频伽:是梵语,翻译中文就叫“好声鸟”,也叫“好音鸟”。因为它的叫声比一切小鸟的声音都好听,所以叫好音鸟。
共命之鸟:怎么叫共命呢?就是两个头共一个身体。共命,是说的“识别报同”。识,就是八识这个识,它们各是各的。一只鸟有两个头,就有两个识,但是所受的果报是一样的,这叫“识别报同”。
是诸众鸟:前边所说这六种鸟昼夜六时,就好像唱歌似的那么互相唱合,有这种很美妙的音乐,就是出和雅音,这个声音很和谐、雅致、悦耳,听起来很好听。唱的什么呢?
“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是演唱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后面的这四种: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为什么这些鸟儿演唱的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后面的四种,而不把前面的”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这12个都唱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为什么不唱“四念住”呢?
“四念住”又名四念处(前面讲过):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我们凡夫把“无常”执为“常”;把“苦”执为乐;把“无我”执为“我”;把“染”执为“净”,是完全颠倒的。
四念住(身受心法)被上座部佛教视为根本修行方法。亦称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法”(心所有物)四个方面,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我们的身体龌龊不净,几天不换衣服,你用手这么一搓,身上就有很厚的垢腻,时间一久,不洗澡,全身就放出一股臭味来。这个臭味,不要说自己,连狗都不愿意闻。
那么你说:“不要它,去自杀算了。”
这不需要,你还要借假修真,因为你的自性要在你这个身体里边住,你这个五蕴身,也就是在清净和污浊之间。你要是往上修行,就得到清净,就成佛;要是不修行、造罪业,就往下坠。
所以,修行和不修行,这是自己的事情,旁人不能帮助你。比如阿难尊者,他是佛的堂弟,是不是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给他三昧?不是。等到佛入涅槃之后,他结集经藏时,才证四果阿罗汉。那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所以,我们这个身体,你不要那么爱惜它,不要拿它当宝贝。不要谁说我一句,也放不下,“哎,你怎么说我呢?”谁打我一拳,“哼,你打我,你真是可恶至极!”自己觉得痛一点,就受委屈了。其实你若放下、看破,就没有一个痛不痛。谁痛?痛又怎么样?
总而言之,你若能把执著我这个身体看破、放下了,这时你就会得到自在,这叫“观身不净”。不要把这个身体看得那么重要。
在美丽漂亮的衣服下面,是一个臭皮囊,里面装满了屎尿脓血,可自己还不觉得,还时时刻刻都执著这个身体、或者执著别人的身体,所以要“观身不净”;而极乐世界没有大小便,没有臭汗,他不用修“观身不净”了。
第二、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的受皆是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用来对治“乐”的颠倒。(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可能大家都有感受:你看电视连续剧,正看在兴头上,它突然不演了,说“请明天晚上继续收看”,这时你的心里苦不苦?你刚才看的时候是“乐受”,一下子就变成“苦受”了,对不对?所以说,观六根所生的“受”皆是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法霖)
受,就是你所接受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苦受就是苦苦,乐受里边有个坏苦,不苦不乐受就是行苦,这叫三苦。你对于所接受的,或是所享受的,都应该觉悟,这都是苦。你若知道是苦了,也就不会执著这个享受了。
大德讲:“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受了这苦,这苦就没有了;你要尽享福,把你的福报享完了,福也就消了。
(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有三苦、六苦、八苦。可是我们却浑然不知,往往对行苦和坏苦认识不清,把非常短暂的快乐认为是永久的快乐。
所以要“观受是苦”。你不但观受是苦,观身、心、法也都是苦。这四念处,虽然是四种,但要把四种观成一种,一种又分开成为四种。
而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的心本来就很净、很定,很安和,他们没有苦,是极乐,所以就不用“观受是苦”了;
第三、心念住——观心无常。这个心是无常的,不会常常是这样子。过去心不可得,是无常;现在心不可得,是无常;未来心也不可得,也是无常。我们心念的生灭,它是最迅速的,没有一刻停留,我们的心念一秒钟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所以要观心无常。心,因为它念念迁流,所以是不常;它念念不停,所以这也是无常。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心很浮躁、虚妄分别太多,念头是此起彼伏,一个接一个,心静不下来,所以要“观心无常”。
而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的心每时每刻都是在佛法上转,因为在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常常为他们说法之外,还有天上、地上、空中、水池、树木、鸟儿都在法音宣流,没有时间打妄想、虚妄分别,所以就不用修“观心无常”了;
第四、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观法无我”就是,这个法根本就没有;那么法既然没有了,又在什么地方有个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蕴积聚而成的;既然没有五蕴的色法,那我自己也没有了,所以“观法无我”,这叫修人空、法空。
要修“四念处观”,我们修行要常常观想这四念处。所以佛灭度之前,教一切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都要依四念处而住。第一要观身不净,你不要对这个身体有所执著。第二要观受是苦,你不要对享受有所执著。第三要观心无常,就身、受、法也都是无常。第四要观法无我,这个心和受、身也都无我。
这四念处是很妙的!可以把它详细研究研究。你能明白“四念处”之妙!如果你真的能够依“四念处”而住,就没有执著;没有所执著,就得到真正的自由了。你有所执著,就没有自由。
修“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就是无住而住;无所住了,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我法二执”很重。而极乐世界的众生,时时刻刻都在接受阿弥陀佛和诸佛菩萨的教化。何况凡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诸上善人”,还不是一般的善人,彼此之间都能“与人为善”,所以没有“我执、法执”,就不用修“观法无我”。所以这些鸟儿就不唱“四念住”。
十、6.23分享
第二个,为什么不唱“四正勤”呢?
修行佛法,有四件事情必须要时刻注意警醒自己,无时无刻不得稍有松懈,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四正勤”是:
一、已生恶令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
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本来就很善良,没有作恶,其国众生连恶的名都没有听倒,更没有妄语,两舌,恶口,就没有这些,所以就不用修“四正勤”。
第三个,为什么不唱“四神足”呢?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本来内心很清净、精进无间、本来就是一心正念、心不驰散。所以,就用不着修四神足。
因此,那些鸟儿就不用唱讲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前面几个: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
那么从哪里开始呢?
“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演畅,就是畅达。它这个音声,你怎么听就怎么好听,任何人听了这个音声都非常地欢喜。演畅通达,到你心里边去,从心里到外都欢喜听这种音声。
这些小鸟,它的音声都是说法呢!说的什么法呢?说的“五根”。
什么是五根呢?就是信根、勤根(勤就是精进)、念根、定根、慧根。简而言之就是信、勤、念、定、慧。就是你有信,才会精进;你有信、勤、念、定、慧这五种根,就会生出来菩提芽,生出来你的菩提心。你这菩提心生出来,长大了,它就有一种力量,所以叫”五力”。
这五根,因为它有五种的力量,所以是五力。这五力也是信、勤、念、定、慧;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信有实,信有德,信有能;
勤——就是很精进,最初的精勤在练习阶段做基础,就叫勤,但是到达成熟阶段,就发生力了;
念——是对于正法铭记不忘叫正念,最先是在练习阶段,是基础,锻炼成熟了到达成熟阶段这个念,就有力量了,所以就不叫念根,而是念的力;
定——也是这样,开始的定是练习阶段是基础,锻炼成熟了,到达高级阶段,定就发生力量,所以定就叫修慧,就是智慧。
慧——初先的智慧是很低级的,作基础的,锻炼到一定程度达到相应的高度、纯熟阶段就产生力量了。
所以五根就是信,勤,念,定,慧。五力也是信,勤,念,定,慧。两个名字、内容是同,但是不同处,前者五根是低级阶段是基础,后者五力是高级阶段,是五根的成熟阶段了,他们就有低级和高级的不同。
还有“七菩提分”,什么是菩提呢,菩提翻成中文就叫觉。七菩提分呢是指的择法,精进,喜,舍,除,念,定就是这七种。
择法、精进、喜——属于智慧的部分,修观的部分。
舍、除、定——这三种属于定的部分,修止的部分。
念——就是调节。止也不能胜过观,观也不能胜过止,止观要平等,用念来调节。
止过于胜,你心里沉寂过大,产生无明。如果观过于胜,你心里就会生起邪见,因此止观要平等,就是平常说的“定慧等持”。《涅槃经》上说“定多慧少生无明,慧多定少起邪见”,所以定慧要平等。所以七觉知前三种属于慧,后三种属于定。念就是调和慧定平等的。
这七菩提是很重要的,佛教徒都应该记得。
还有“八圣道分”。
什么叫八圣道分?这是在修道位的最高阶段了,要到达究竟位的时候了。八圣道分:也就是“八正道”。
八正道是指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八正道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正见——这个见,不是看见的见,是见解的见,就是正的见解。什么叫正的见解?就要用无漏的行为来观察自己,自己的见解一定要正。这里就说明学佛的人重在要生起正知正见,要有佛的知见。
什么是佛知见?就是一句话:生实相般若和方便般若,两种般若智慧。从唯识来说,实相般若就是根本无分别智,方便般若就是后得无分别智。那么众生懂得这两种智慧就叫“悟佛知见”,如果众生得到了这两种智慧就叫“入佛知见”。
(二)正思维——这个就是讲智慧方面的。
这个思惟,你自己要用无漏的智慧,最要紧就是无漏!正思惟就是无漏,这就是无漏的智慧。
我们凡夫就是有漏,就是遇着境界就有漏了,智慧水漏了,所以就有无明火了。无漏,就是没有邪知邪见,没有欲念,没有淫欲心,这就叫无漏。
这个正思惟是属于心,也就是意,意念里不起恶念,有正思惟。
(三)正语——就是守好四种口业。就是所说出来的话,完全是正经话。
(四)正业——正思惟,就是意业清净;正语,就是口业清净;正业,就是身业清净。
正业——我们学佛的人并不是只修戒才是正业,也不是只看经书才是正业,也不是只修定才是正业。
龙树菩萨说:一切资生事业皆是道,做生意也是道。只是要合理取利。我们为公也是资生事业。有的不懂什么是正业,我们在上班的时候认认真真的工作,蹋实工作,按原则、按政策办事,这就是正业。正业不只是修戒、修定、修慧。为农、为工、为商这些都是正业。正业是针对邪业来说的。
什么叫邪业?说得最明显一点,就是因贪嗔痴三毒造的业就叫邪业。有的人有邪慧,你看他做正经事,就没有那么聪明;他若做坏的事情,比谁都聪明,做得不知有多妙!这就是一种邪业了。
(五)正命——这个是戒方面的内容。怎么叫正命呢?我们的生活来缘,要建立在我们自己劳动的观点上才正确,才是正命。你看有的女人年纪轻轻的,就喜欢在家里闲着,靠男人养活,而不愿意出去工作,这就不是正命;有的人专门靠打麻将赌博来赚钱,这也不是正命。
世间人维持生活的职业,最好不要选择杀生、害人的行业。同时,你的生活来源要建立在正确的劳动上面,这才是正命。但是劳动上面你还不能有一本万利的思想,而是要用合情合理的劳动来获取你的生活来源,这样你的生活来源端正呢,才是正命。
因为有五邪命,这个正命就对邪命而言正。什么叫五邪命呢?
1)、标新立异。做一个特别样子,让人注意他与其他人不同。
2)、自说功德。自己就说了:你知道我吗?我做了很多好事,你看!我在什么地方拿出多少钱来,造了桥;我在什么地方又造了一所安老院等等。说自己的功德。其实,对愚痴的人说可以,对有智慧的人,人家听也不会听。
3)占卜吉凶,为人说法。占卜吉凶,这是无论出家人、在家人,给人占卦,这是不行的。
4)高声现威,令人畏敬。高声现威,他一讲起话,就喊“耶!”你都不知他干什么!这就是高声现威。本来不需要高声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喊一声,令人畏敬。这其实都在五邪命之中。
5)自说供养,以动他人。这是指出家人。他说:“你知道吗?我到某某居士家,吃最好的斋等等。自说供养以动人心,就已经犯了五邪命。
(六)正精进。什么叫正精进呢?好像我们在这儿拜佛、念佛,一天到晚也不休息,这都叫正精进。
正精进——就是正勤。看你用在哪个方面,你用在智慧方面你这个正勤就是智慧方面的,用在禅定方面,你这个正勤就是正定方面的事,用在持戒方面你这个勤就是戒学方面。
什么叫正精进?好像你们听经,无论怎么样忙,也来听经,这就叫精进。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正精进。什么叫邪精进?就是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叫邪精进。比如,有人很努力地学习怎么样去骗人、怎么样去偷东西,就是邪精进。
(七)正念——就是随时有“正知正见”住心,少起妄念,甚至不起妄念。
(八)正定——就是“三昧”。三昧叫正定,又叫正受。正定,是以无漏的智慧来修这种定。这种定,是一切邪的境界扰动不了的。
以上说的是“八圣道分”的内容。
所以八正道严格分有戒,定,慧三类。但是他这个戒,定,慧不是初级阶段,也不是中级阶段,而是到达比较成熟阶段的戒定慧。
在三十七菩提分中,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是在资粮位的阶段;五根,五力在加行位的阶段;七觉支在见到位的阶段;八正道支是在修道位的阶段,到达成熟阶段就到究竟位了。
这三十七菩提分法,可以不分位次来修,也可以分这五位来修。
那么其国的众生听到“白鹤,孔雀,鹦鹉,舍利出的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当然就“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念佛就是“信有实”;念法就是“信有德”;念僧就是“信有能”。所以他们自然就念佛,念法,念僧。
时时刻刻这些众生是身乐法语,口玩法味,意饱法乐经常都是在法乐之中,那里还有苦呢?
那么在中品中生时,就可以亲蒙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常精进菩萨等诸大菩萨给他们宣说大法;在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去了就可以常常亲自听闻阿弥陀佛给他们宣说大法,时常是于诸大菩萨,诸佛如来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哪里还有苦呢?当然就没有苦了。所以,佛反复说: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十一、6.24分享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我告诉你,你不要认为这些鸟是从三恶道生出来的。不是的!
“所者何”?什么缘故呢?
“彼佛国土,无三恶道”:极乐世界这国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没有地狱、恶鬼、畜生,又怎么会有众鸟呢?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极乐世界连三恶道这个名称都没有,怎么会有实在的三恶道呢?其实这些鸟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化现。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没有畜生。这些鸟所叫的都是一种法音,帮着佛说法呢!所以出和雅音。所有这种种的妙声鸟语等等,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都是帮助阿弥陀佛宣说法的!所以用一种神通变化出来众鸟,不是像我们这国土这种畜生,它们是由畜生道来的;但极乐世界的不是。
怎样才能生极乐世界呢?那佛说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假如不懂得“相上离相”的话,不懂在“空上离空”的话,你懂都不懂,你怎么修行呢?所以你还要懂这些道理。特别还要遵照《金刚经》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道理,还要懂离相的道理,你才真正懂佛法,你才能与佛聚会一处,才能生极乐世界,你生在极乐世界你才能很快成佛。所以首先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就要习惯离一切相。
因此在娑婆世界修一昼夜相当甚于极乐世界一百岁。我们为什么娑婆世界修一昼夜当极乐世界一百岁呢?因为娑婆世界苦,天天有苦来逼迫我们,所以解脱的心就切,因此用功就特别精进。在极乐世界因为不苦,没有苦来逼迫我们,所以娑婆世界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一百年。
5、风树法音
“舍利佛,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我再告诉你一点极乐世界的情形吧!彼佛国土,微风吹动。微风,就是很慢的风,风不大,很小;小小的风吹到宝罗网上,出微妙音:那宝罗网上都有一个个的珠子、宝石、铃铛,风一吹,那个珠子碰珠子、宝石碰宝石、铃铛碰铃铛、树叶碰树叶、枝碰枝,都很成曲调,很有情趣、非常美妙而出微妙音,各种声音配合得很适当,就像天上的音乐一样,听起来很悦耳。这个响的声音,也是帮助念佛、念法、念僧的。所以其国众生他们听到这些声音,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譬如百千种乐,同时倶作”:这种声音,好像有百千种这么多的音乐,在一时都奏响起来。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他们虽然念佛,念法,念僧。但是不执著:不取相念佛,不取相念法,不取相念僧。这样才能入圣位。就如《金刚经》上讲的:“不取于相,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们不能取相而念,你不取相来念,这就叫以胜义谛来修净土,也就是广积善根福德来修净土。这样你在念佛当中不但有定,有慧,你就安住在法性上、涅槃上念佛,那个时候你的境界虽然不能跟佛完全划等号,也是同类了,你才能跟佛相近。
“舍利佛,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些人、水、鸟的功德,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就有如此殊胜。
十二、6.29分享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还有,舍利弗!生到极乐世界去的这些众生,都是阿鞞跋致。什么叫阿鞞跋致呢?“阿鞞跋致”是梵语,就是不退转的意思,就是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也有法师讲到有四不退:
此“不退转”义,若从浅至深——由凡至圣说其次第.
第一,毕竟不退。意即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论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能接触听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或六字佛名,一经落于识田,便将永不亡失,千万劫后,毕竟因此得度,是为毕竟不退义。
第二,位不退。入于圣位,不退到二乘上,更不堕回凡夫境地。位不退,断见思惑。
“位”是就界内藏通二教的凡位与圣位的区别。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者,为凡位;断见思惑,了脱三界分段生死者,为圣位。念佛人一得往生,便长揖三界,永别生死,超凡入圣,故曰位不退。藕益大师云:“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第三,行不退。起大乘菩提心,恒常度众生而无倦,更不堕于二乘境地;一天比一天用功。行不退,断尘沙惑。
“行”是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起大乘菩提心,恒常度众生而无倦。净土法门属圆顿教法,凡往生者,皆大乘根性,发菩提心,尽未来际,广度众生,永不堕于二乘地位。破见思惑,得一切智;破尘沙惑,得道种智,故能常行菩萨道、度生不息。
四、念不退。这个念,一天比一天增加修行的念头。亲见法身,心心流入一切种智的萨婆若佛果之海,直至圆成无上妙觉。念不退,断无明惑,证常寂光法身,别教初地以上菩萨,圆教初住以上菩萨。念不退。“念”是正觉之念,是能破根本无明重观智。以此观智,念念流入娑婆若海,是即如来的大觉之海,亦名同生性,意即变易生死至此终了。
总而言之,阿鞞跋致就是不退,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在这个佛果上不退转。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去了,都是属于永不退转。
为什么不退转呢?唐老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
这种正行也就是成就生净土之因,把这种功德、这种善根、这种大愿、大定、大慧具足成就了,当然是属于阿陴跋致,永不退转。
第一个、善根深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智慧是善根。福德我们也可以称善根。这里是把智慧和福德分开在讲。一般真正的善根是福德智慧二资粮,这是为菩萨诸善根。所以菩萨的智慧福德是两足资粮,所以说智慧也叫善根。
第二个,念阿弥陀佛圣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属于大定。世间学佛的人很多,不管他是学大乘佛法也好,学小乘佛法也好,或者是跟其他那个宗派也好。要是你七天一心不乱,那很不简单。七天心不间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信心相续,无疑心间杂、隔断。
是心无间断,但是晚上睡觉嘴巴就不能念,怎么办?嘴上虽不能念,睡前念着佛入睡。我们晚上睡着了,虽然没有把名号挂在嘴上,但是,第二天一醒来,仍然一样,不怀疑,仍然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叫做心无间。当然这里的七天也只是象征性地说:利根的人在一念之间就可成就;没有智慧的人,不说七天,就是一辈子也许都成就不了。
如果是没有修大禅定,没有见道,还不容易达到七日一心不乱,也只有真正定慧等持,常常安住在正念上,才能达到七日一心不乱,你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一心不乱、善根又很深厚,再加之在生死紧要关头,临终时心中不颠倒,那可想而之。
一般的人,你要让他长时间心不颠倒,他不能做到,你要让他在寿命临终时,在生死头、四大分离时不颠倒,儿女分离,财宝分离,夫妻分离,一切分离的时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安住在法性上,一般若智慧内外一切照而不动摇,不颠倒,他更是做不到!
唐老师反复总结说:经上讲:
第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我们持好大乘的戒学。
第二、七日一心不乱,这是大乘定学。
第三、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是大乘慧学。
但是对于这个“一心不乱”的问题,大家也不要被吓着了。
慈法法师在讲《往生论》的时候,特别提到这个问题:
无漏三学都具备,当下便是极乐世界,肯定能成佛,也是永不退转。
有一个现实的专修念佛往生的例子。这事发生在甘肃省徽县柳林镇,有一对姐妹俩,妹妹叫王彩芹,她什么经都会读,什么咒都会持,宗教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她们家就保护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就教她做早晚功课。
后来政策一开放,早晚功课人家都不会,她都会背,所以,人家都非常尊敬她。她念《大悲咒》非常有感应,如果有人生病了,她持几遍大悲咒水,给病人喝下去马上就好了。所以在当地颇有名气,人们都向她请教佛法。
她有一个姐姐,跟她恰成对比。她姐姐不识字,当时也没有学早晚功课,只会念佛。1986年农历二月初五,她姐姐带信来,说得了食道癌,已至晚期,希望妹妹去帮着念几天佛,送一送。王彩芹就去了,去的时候带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后来出家了。这个小孩也很有特点,她从小就喜欢念佛,喜欢念咒,不喜欢念书,她读书的时候,老师在上面上课,她在下面念《大悲咒》,上山割猪草、打柴,东西往那儿一放,先念几遍《大悲咒》再说,然后再去干活,所以王彩芹老居士很喜欢她,就带她一道去给她姐姐念佛。
念了一天的佛就回来了,第三天,她姐姐那边又带信来说:姐姐己经往生了。王彩芹老居士一听,心里非常后悔,这次又带上那个小女孩〈就是后来的那位出家师父)去了,路上跟她讲:“我真的很后悔,三天前我们去念佛的时候,我姐姐亲口告诉我,她要往生了,叫我送送她,可我当时没有相信。”
情况是这样的,她姐姐跟她讲:“妹妹你不要走,我这几天要往生,你念佛送送我。”王彩芹老居士心想:我念经、念咒什么都会,虽然听说有念佛预知时至的,我也念佛,也求生净土,我都还没有预知时至,难道姐姐你一字不识,就能预知时至吗?她内心不相信,她怀疑“可能没那么简单吧”。当然怀疑归怀疑,她还是问了一下她姐姐:“你怎么知道你要往生呢?”
姐姐就讲:“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观世音菩萨拿了一瓶盐水,打点滴,来给我治病(她是食道癌晚期)。我对菩萨讲:你不要给我治病了,我不要治了,这个世间做人太苦了,请菩萨大慈大悲,早一点接我到净土去。”
她问:“菩萨怎么对你说呢?”
“菩萨讲:‘二月初八早晨五点我来接你。你可以请你妹妹留下来,时间也不长’”。
王彩芹老居士虽然听到这样动听的感应,还在怀疑。心想:虽然菩萨托了这个梦,但是梦也未必是真的,我姐姐她实在不会什么修行,就会念一句佛,我还是不敢相信。但是又不好明说,就对她姐姐说:“我家里的小孙子要照应,他要上学,我要回去为他做饭,实在没有时间。”
她姐姐说:“你真没有时间,也不勉强,那就算了,你就回去吧。”
所以,你看看,二月初八就报信说她姐姐往生了。她当然后悔了,她说:“你看,我姐姐再三恳求我,把菩萨的梦也告诉我,让我留下来念两天佛,我都没有满她的愿,如果我知道她真要走,我无论如何也要留下来啊。”这样,两个人就赶到她姐姐家。
她姐姐的女儿也从外地回来侍奉母亲,王老居士就问外甥女:“你母亲走的时候情况怎么样?”
外甥女就讲:“今天早晨〈即二月初八)四点多钟,我母亲就喊我起来上香,说:‘阿弥陀佛、观音菩萨都来了,你去上香’。我就去上香了(北方都睡炕,那个时候还很冷)。我刚下炕,还没有上香,满屋子非常的香。上香回来,母亲就问我几点了,事先母亲已跟我说了二月初八早晨五点钟要走,所以我心里有个主意:不能讲。其实五点已经到了,我告诉她说:‘现在才四点多钟,还不到五点’(意思想能多挽留半个小时也好)。
“我母亲说:‘你不要骗我,时间到了,我要走了,我看见佛菩萨都来了’。就合掌念了几句佛,就往生了。”
这就是专修念佛、一字不识的老太婆,走得这样殊胜。王彩芹老居士听到这里,心里非常感叹:“你看,我姐一字不识,专修念佛,走得多么好!”但是感叹归感叹,人的根性真正不一样,据说这位王老居士到现在还是没有专修念佛。
那位小孩已经出家了,作师父了,回去劝她说:“你要专修念佛啊。”
她说:“我也知道专修念佛好,师父们都教我专一念佛,可是我就是舍不得那些经咒。”还舍不得其他的东西。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求往生为大利益,应该专靠佛的誓愿,专修念佛。
阿弥陀佛亲口讲“你念佛我就来接你”,他会不来吗?你还担心他会骗你吗?所以后来她女儿也专修念佛法门了。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什么叫“一生补处”?——一生当中就成佛,就叫一生补处,等觉菩萨叫一生补处。就是有很多,不只是哪一个才是一生补处,并不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一生补处,那些就不是。这说明一生补处,接承如来家业,绍隆佛种,这一类真正的大乘菩萨无量无边有很多。
一生补处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也可称为阿陴跋致。小乘就不能称一生补处了。小乘就是阿陴跋致,永不退转于凡夫。所以他说菩萨和阿陴跋致共俱一处,这一点很重要。
由此说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等觉菩萨也很多。生到极乐世界那儿,其中有很多众生,都一生就补处佛位,就可以成佛了。在莲花里边,就可以补处佛位,就成佛了。其数甚多,不是算数譬喻所能知道的。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只可以说是,有无量无边无量数这么多的阿僧祇,有无量无边的一生补处的菩萨,形容多得很。
“舍利佛,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佛说,舍利弗啊!一切众生听见我所说这个道理,都应该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
为什么可以与声闻、菩萨等诸上善人住在一起呢?
就是说上面我讲了极乐世界有那么多殊胜,那么多伟大的功德,庄严美妙,这些众生听了以后都要发愿生彼国,不发愿就不能生彼国。
这句话说得好像生极乐世界很轻松、很简单,佛陀就怕有人曲解大法,只听半句就走,所以释迦佛赶紧补充:
“舍利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啊!讲是这样讲,但是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如果没有善根,没有福德的人或是善根和福德微薄的人,他不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你不要听见上面好,你就心生贪著。你不修福德,不修智慧,愿也不发,行也不修,就想生在极乐世界去就是了,那是肯定不行的。
愿力是一方面,下面就讲善根深厚才能生彼国,善根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定,一个是慧。同时也包括了戒在内。这都要有大善根,有大福德的人,都是生生世世修行诸波罗蜜的人。不然,他就没有机会遇着这种妙法,所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曰、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啊!若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子和女人,听见阿弥陀佛这个名字,并且执持名号:执,就像用手抓着东西不放手似的;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曰、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经中说的“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什么叫“一心不乱”?几乎所有的人一看到这四个字就乱了:“一心不乱,这怎么做得到?”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噢!要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如果心颠倒,就不能往生了。那怎么能保证临终心不颠倒呢?
如果这几方面不能够正确理解,《阿弥陀经》你会越读越害怕,越读越觉得往生无份。每一句都是一个拦路虎。
1、“少善根福德因缘“一我哪里搞到多善根?这是一个拦路虎;
2、“一心不乱”——更大拦路虎;
3、“心不颠倒”——最后一个拦路虎。那就觉得往生没有希望了。
4、“善男子,善女人”——我属于“善男子,善女人”的范畴吗?
这部《阿弥陀经》是非常好的经典,但是,如果解释错了,就给我们心中带来极大的不安。
自古以来,《阿弥陀经》有很多解释,有的是依天台的教理,有的是依华严的教理,如果不是站在净土宗阿弥陀佛本愿的角度来解释,未免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本意有所偏差。我们应依据善导和尚的解释为标准。
十三、6.30分享
关于《阿弥陀经》这一段经文,因为人们多有误解,所以,今天根据善导大师的思想来作以解释。
1、什么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有人是这样认为的,你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还不够,还要加上其余的“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根据这样的理解,就去行种种的修行善法。以为念佛不足以往生,而落入到杂行杂修、疑惑心当中。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
第一,它不符合《阿弥陀经》的次第。
第二,它和《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本愿相矛盾的。
《无量寿经》弥陀本愿说:专念我名号,决定往生,若不得往生者,则我不成佛。
第三,在《观经》当中,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是十恶、破戒、五逆罪人,没丝毫的善根,而以专念弥陀名号一声、十声得以往生极乐净土。所以,经中的例证非常明显。
如果说专念弥陀名号不足以往生,要加上其他善根福德才能往,则《观经》下辈三品作何解释?
第四,《无量寿》说:万年法灭之时,特留此经,特留念佛,其时众生,随意所愿,皆可往生。而法灭万年之众生,毫无善根可言,烦恼厚重,恶业无边。他们唯以念佛而得往生,那就不能说“念佛之外,必须加上其余善根福德才能往生”。所以,此种种与经文都相违背。
下面的这些文字是没有讲的:
这里应该怎么解释呢?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极乐无为涅槃界”是说明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所谓“无为”就是远离凡夫的造作,“涅槃”是不生不灭,如《阿弥陀经》所讲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这样的境界,是非常高妙的报土。
下面说“随缘杂善恐难生”,这一句就是解释刚才上面的经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导大师把“少善根福德因缘”解释为“随缘杂善”,说这样不能往生。
“随缘杂善”,就是杂行诸善,就是种种杂行杂修。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善法,称为“随缘杂善”。
说到这里,有的师兄就会在心里担心了:那么我们学习唯识般若,是不是“杂行杂修”呢?是不是应该只是念一声佛号呢?
你理解错了。前面不是明明说了吗?净界法师说,佛法的重点:解门宜广、行门宜专。如果解门不广,在修行中很多障碍都没有突破。就会减损我们很多前进的动力。我们学习唯识,应该属于“解门”;我们修学净土,应该属于“行门”。所以我们在有了扎实的“解门”基础,再来一心念佛,就会比一般人快得多了。因为我们知道了念佛往生的方法,更知道为什么我们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你说,一般只是知道念佛的师兄,能够比我们快吗?
所以,我们和“杂行杂修”粘不上边。
善导和尚在《观经疏》里边说:“杂,是杂多,这样也修,那样也修。杂,又是杂毒,虽修善法,但内心中杂有贪嗔痴的三毒,所以叫杂善”。
“随缘”,是随着你的根机,随着你遇到的缘分,比如说:遇见一个参禅的人,告诉你怎样参禅,你去学禅法;遇见一个持戒的,告诉你怎样持戒、持戒功德大,你学持戒;遇见一个读诵经典的,你又跟着去学读诵经典:遇见一个持咒的,又跟着去学持咒。这就称为“随缘杂善”。
所以,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唯识般若的教理,是修行净土法门非常重要的教理基础、最有用、最得力的保证!你看很多祖师大德,开头几十年,有的是修禅宗(如彻悟禅师)、有的是修戒律(如弘一大师)、有的是修贤首宗、华严宗(慈舟大师)、有的是修天台宗(如智者大师)、还有天台宗的高僧谛闲大师,及其弟子倓虚大师——也是教在天台,行在弥陀、还有永明延寿禅师是法眼宗第三世祖师等等。他们最后都是导归极乐。
何止是这些祖师大德们,就连诸大菩萨,最后都是导归极乐。如果你们不信,就请去看看经中之王的《华严经》,还有《法华经》吧。
在这里,善导大师解释:弥陀名号则是多善根、大善根、殊胜的善根福德。除了弥陀名号之外的所有一切的修行,称为“随缘杂善”,不能往生。
这样的解释,首先和《阿弥陀经》的经文次第是吻合的。这部经文前面说到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正庄严,然后劝导众生去往生,接下来说往生的方法。
其方法:首先要杜绝凡夫的情见,凡夫的思想总以为:要这样的修行、那样的修行才可以去往生。而不知道六字名号的殊胜、尊贵。所以,一般的学净土宗的人,一开始总不大容易关注到这句名号,以为靠我自己所修的少少善根,以为自己所修行这一点点,如何去努力,才可以往生,而把六字名号放到旁边。
释迦牟尼佛看出众生的根性,所以说:“这样不可以往生.”然后给我们打开一条道路说:“这样才能往生。”
就好像引导水流一样,水流的方向杂乱无章,先把它不应该去的方向做一条堤坝堵起来,然后在应该引导的方向打开缺口,水就自然向那个方向流淌了。
“人心如水”,我们的心都很散乱,都漫无目的,到处漂。释迦牟尼佛先把一切都给你围起来,说“这里如何如何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死掉你的妄想,然后说:“唯有这一条道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才可以往生!”这样,打开我们往生净土的道路。
所以,先是说不可以往生的,然后底下开示往生之因:“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七日”,这就是从道理来说,所谓“多、少”,乃是相对之词。比如说凡夫当中,或者有人善根比较多——善凡夫;或者有人是恶凡夫,则善根薄少,像《观经》下辈上品、下辈中品、下辈下品都是断绝善根之人。
善凡夫和恶凡夫相比,恶凡夫是少善根;凡夫和圣人罗汉相比,凡夫所修则是有漏有为,则属于少善根福德;阿罗汉和菩萨相比,仍是少善根福德;菩萨的善根福德虽然丰厚,若和佛相比,仍然是少善根福德,因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最尊第一。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弥陀光明不可能及,“阿弥陀佛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六字名号具足一切善根功德。凡夫所修的种种善法,若和六字名号相比,通通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下面是与语音相的文字:
善导大师作这样的解释。
1、“少善根福德因缘”的解释就是上面说的这些。
2、“一心不乱”,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念佛当中,不起念佛以外的妄念。
3、这个“心不颠倒”,不是你自己有能力心不颠倒,阿弥陀佛才来接你。是你快命终没有命终的时候,佛就先来接引你了,然后心不颠倒。
经文的次第是这样的:“其人临命终时”,临命终还没有命终,还在喘气,眼睛睁着,已经快命终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来了。阿弥陀佛一来,“其人临命终时”,他就命终了。
“心不颠倒”,因为阿弥陀佛一来,就放大光明,慈悲加佑。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这部《阿弥陀经》的异译本)这样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加持你、保佑你,使得念佛人的心不散乱、不动乱、不惊慌,是佛的慈力。
一见到阿弥陀佛了,当然就欢喜了,那就正念现前,转所有妄念成为觉心,自然心不颠倒。这是佛的加持的力量,不是我们自己先有能力,使我们的心不颠倒佛才来。不是佛说,“哎,你没有心不颠倒,我不来。”不是的。佛当然知道你这个时候痛苦逼迫,非常困难,所以更加要来搭救。
(你这个时候,不要去管自己的心颠倒不颠倒,你只管一个劲的忆佛、念佛,如果你这个时候痛苦,或者疼痛难忍,你就把喊爹呀、妈呀,哎哟、救命啊这些话,变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拼命喊,阿弥陀佛自然现前来接你!你一见到阿弥陀佛,你的心自然就不会颠倒,所以,关键是你的注意力在不在佛号上!这是最要紧的问题!
有一次,我的类风湿翻了,痛得我心慌意乱,吃药打针都不管用,这时我就大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奇怪,我只念了几分钟,就减轻了一大半!我当时误以为是吃药打针管用了,就停下念佛。结果又开始痛得不得了。我马上忏悔自己的妄想颠倒,又提起正念,不去关注身体痛的感觉,只是把心全部放在佛号上,就一直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直到睡着。早上起来,我丈夫问我,是什么时候不痛的,我说,我也不知道。真的不可思议。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天,我的兄弟媳妇到我家,很高兴地对我说:“念阿弥陀佛真的管用!”我很奇怪地问她为什么?她说,有一天她回雅安,路上晕车很厉害,她非常痛苦。突然,她想起来,我曾经告诉过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念阿弥陀佛。于是她马上念,念了十多分钟后,奇迹出现了,她真的不晕车了。这又是一个我身边亲人念佛得受益的例子。由此证明,如果我们在临命终时,恳切念佛,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我们的!——法霖)
阿弥陀佛非常慈悲,我们在临命终时,只要恳切念佛,他就会更加放出八万四千光明,而加倍地加持我们、护念我们。像母亲对孩子一样。
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会:越是苦难的时候,越体会到友谊的珍贵,越体会到父母的慈爱。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会越体会到阿弥陀佛不舍我们众生的慈悲。
所以,众生临终之时有种种苦难,佛特别给我们保证,在四十八愿里面专门给我们发了一条愿说:“临命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目的就是来安慰我们。
你看,“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这是不少人在临命终前,都说过“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还有很多菩萨都来了……”。
你们想,临死的人会骗我们吗?绝对不会!所以,阿弥陀佛是说话算数的佛!他真的“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他是慈悲的要加持我们,让我们心得清凉,心住正念,消除一切恐怖。
一切冤亲债主在佛光照耀之下自然化解,一切魔业、魔障自然不能侵犯。你想,佛都来了,观音、势至都来了,诸大菩萨都来了,那还有什么人能够侵犯呢?所以受到保护。
底下就说了:“即得往生”,当下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4、我们哪一个人敢讲“我一定是善男子、善女人”呢?恶男人、恶女人念佛就不能往生了?
祖师解释说:你不念佛(而行善),是世间的善;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这有经证,在《观经》的下辈上品文中,回去大家可以查阅。下辈上品是一个造作十恶重罪的众生,他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告诉他,称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一句,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化身来到他的面前,赞叹他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按照他本身造的业,是十恶罪人,可是念了―句佛,阿弥陀佛赞叹他为“善男子”。那我们各位念的就不只一句了,我们也没有像他那样造恶,当然是“善男子、善女人”。
上面这段话就是说,第一个就是要发愿,愿生极乐世界;第二个说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呢?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第三个,要念佛,并且一心不乱。
整个《阿弥陀经》的要义就在这里,就在这几句话中。这里就是教导众生成佛的道路。学佛的人就常常要发愿,生生世世都要与菩萨、善人聚会一处。
净土是“易行道”,万人修万人去。你在临命终时发愿,念十声弥陀圣号,你就能够往生净土。有的人往往是先不信因果,不信佛法,造了许多恶业,后来发现了真理,开始相信因果,真心忏悔,决定洗心革面,认真做人,同时回心向善来称念弥陀圣号,真心皈依的人,也有往生的可能。
易行道,“易”就是容易,名号最容易受持,所以选为本愿。
不论男女老少、出家在家、有智无智,乃至鹦鹉畜生之类,都可以念阿弥陀佛。能念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容易。
别的法门就没有这么容易了。比如说诵经,在公共汽车上你就诵不了,但是你照样可以念佛。诵经来说,你不识字就诵不了;你不识字,照样可以念佛。你看有些人,你教他念经,他不大可能会念,但是教他念佛,他就会念,三岁小孩也会念佛,所以最容易。
唐老师说,我们学习唯识般若的也可以随时随地用功!那就是在在处处不取不舍、时时刻刻观空遣相。除此以外我们修观是很难的。我们如果要把念佛和生活、工作的时间完全分开,告诉你,就根本没有时间念佛了!为什么?我们在家人要工作、要管家庭、要教育子女,还要应付社会上那么激烈的竞争!
所以只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取不舍,时时刻刻观空遣相,才有希望修行成功!凡夫的心是会让你不容易静下来的,“心猿意马”,整天东跑西跑,像猿猴一样,像野马一样,怎么能观得成就呢?观不成极乐世界。就只有念佛。
只要相续称名,决定往生,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随忙随闲,有空就念佛,不怀疑,仰仗这尊佛的誓愿,无不往生净土。
十四、7.1分享
7.1分享
“正由称名易故”,正因为称名容易的缘故,所以选择作为本愿。有的人现在身体还健康的时候,或许还会杂行杂修,诵这个经那个经啊。但即使是这样的人,如果你问他:“某某老居士,你要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念什么送你啊?”
他肯定会说:“你念阿弥陀佛。”
他不会说“到那个时候,你们给我念《楞严经》吧”。可能一部《楞严经》没念完,就没有气儿了。
所以,在最关键的时候,他就知道什么东西最重要了。俗话说“急中生智”,马上要死了,平时念再多的经,这个时候一句也不记得了,慌乱,恐怖,一句也用不上。
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以称念名号作为往生本愿,则谁不能念佛?持戒者念佛更好,无戒、破戒之人更要念佛,连死囚犯在牢房里面也能念佛,没有说“唉,你犯了死罪,谁允许你念佛?”不可能存在这种事。
所以,这句佛号,任何人都可以念,是阿弥陀佛平等布施给一切众生的。不管有智、无智,有修、无修,男人、女人,老人、年少,都可以念佛,非常容易。
是声声念念当下是决定往生之业。像《观经》下品人,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是因为这名号本身当下具足了我们往生的功德。慈法法师讲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他在大连弘法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男人,因为得了癌症,在医院里治疗了很久,家里的钱财几乎花光了,最后医生给家人说,没有办法了,回家准备后事吧。他的家人很无奈地勉强把他接回家了。一句话,就是回家等死。很幸运的是,他可能累世有这个福报。这个时候有人建议他去求慈法法师。慈法法师见他那个悲惨痛苦、无助绝望的样子,就告诉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位阿弥陀佛,再痛苦的人他都会接受,只要你相信阿弥陀佛、相信有他的极乐世界,只要你至心恳切地念他的名号,就一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人一听,马上就万缘放下,每天真心真意念佛,结果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含笑往生了。他为什么能够这么顺利地往生?因为他已经处于绝境了:医院不要他了,家人也不想要他了,只有阿弥陀佛能够救他!所以他就至心恳切地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就真正的去了极乐世界。更令人惊奇的是:居然还烧出了几个舍利子!这真的证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真正证明了,每一念都具足往生功德。并不是千万声、千万念后才具足往生功德。正因为声声念念当下具足往生功德。所以,每一念起来,内心都欢喜踊跃,“南无阿弥陀佛”,这声无有不足!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都是信心的念佛。
如果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足以让你了生脱死,那第二句能让你了生脱死吗?还不够,那么一万句也不够,每一句、每一句都不够,那么哪一句够呢?所以,有怀疑心的念佛决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有人说,既然阿弥陀佛那么慈悲,不管我有多大的罪业,只要在临命终时,一心不乱的念圣号,都能往生。那么还不如我现在趁自己还年轻,尽量去享受,当穿的去穿,当吃的去吃,当玩的去玩,然后老了,什么都没法做了,把恶业都造满了,再来念他几十句佛号,阿弥陀佛就把我所有的罪过都免了,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如果他是这样的想法,那是绝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
应知,临终痛苦之际,而犹能正念念佛,这绝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的。这种人,由于过去生中植有善根,所以才能得到在命终时值遇善知识的好因缘,其所值遇的善知识,又是具有正确知见通达净土法门的人。当此痛苦非常的时刻,又能够接受、信从善知识的教诲;听了善知识教令念佛的教诲,便能够打起精神、做得主宰,能够拼力地大声念佛。这不是一般的平常的小因小缘,这是非常难能而稀有的事情,这是此人过去结有佛缘,方得如是成就。这属于特别的事例。芸芸众生,生死循环,百千万中,难有一二。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执持名号念佛〉?答: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舍利佛,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啊!因为我见着有这种好处、这种利益,有一个利于众生的好处,才说这部《阿弥陀经》。在娑婆世界,若有其它的众生,听见我这样讲这部经的道理。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一定要生到极乐世界去!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有听到我讲这个《阿弥陀经》的人,就应当发愿,生到极乐世界的那个国土去。
在《华严经》说“初发菩提心,必成无量觉”。你发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就要成佛,所以这个发愿,特别重要。不仅是生极乐世界的发愿重要,凡属我们学佛也好,在这个世间做事也好都要发愿。
所以这几点重要,善根、福德、念佛三昧、般若智慧、临终时心不颠倒、信愿坚固。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舍利弗!要像我一样称赞阿弥陀佛这种微妙不可思议功德、这么多的利益。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牟尼佛说,不单我在说,在东方世界有一尊佛,即东方金刚部阿閦鞞佛,就是消灾延寿药师佛,也就是不动佛。
“阿閦鞞”是梵语,中译就是“不动法身常住”。他是不动的。什么不动?法身不动。不单是不动,也是常住的,这叫不动法身常住。
又有一尊佛是须弥相佛:这尊佛的形象就像须弥山那样大的相。“须弥”也是梵语,翻译为“妙高”。。
大须弥佛,又有一尊佛叫大须弥佛。形容很高大、光辉灿烂。
又有一尊佛叫须弥光佛。又有一尊佛叫妙音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这里只是提到东方几位佛作代表,要是详细讲,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那么每一尊佛,都在他自己国土里边,出最广、最长的舌头这种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不是说这个舌头有多大,而是表明用舌头宣说的法音,能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佛的法音流通到每一个地方去。
“说诚实言”,佛说的是真的,是真实之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一切的众生都应当称赞、应该信受这不可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的经。
意思是,你诵念的这部《阿弥陀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的,也和《法华经》是一样的。《法华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部《阿弥陀经》也是。
你若诵这部《阿弥陀经》,那十方诸佛就都欢喜,都来保护着你。将来你临命终的时候,他证明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善导和尚解释说:“念佛之人,六方恒河沙诸佛常来护念,所以叫护念经。(护念的含义什么呢?)护念之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方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诸佛菩萨来护念,恶鬼、恶神就远离了,不能得到报复的机会,除非你不是至心地念佛。
“舍利佛!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炎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东方诸佛,然后又说南方诸佛。南方世界也有很多佛在那个地方出广长舌相说法呢!有什么佛呢?有日月灯佛。又有一尊佛叫名闻光佛,又有一尊佛叫大焰肩佛:焰,就是火焰;就是这尊佛两肩上放光,这叫大焰肩佛。还有须弥灯佛,还有一尊佛叫无量精进佛:他是昼夜六时恒精进。
“如是等”,就是像上边我所说这几尊佛,不单是这几尊佛,还有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
“出广长舌相”,这个出广长舌是个形容。舌相:表法的,说法之意。世尊所讲的正法,只要是佛说的法,这个法就决定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经》是佛说的,所以这个法于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说诚实言”,他对一切众生说真实的话,说什么呢?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你们都要相信这部不可思议功德的《阿弥陀经》!
大家都应该生一种真正的信心,生一种愿心,生一种实行的心;要有信、愿、行这三种心,来称扬赞叹这部经不可思议的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的经。
这一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的,大家都应该信受;既然赞叹,也应该信受。你若能念诵这一部经,一切诸佛都保护你。所以,都要特别发心来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和这部《阿弥陀经》。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切诸佛都在护念。
那么东方是这样,南方也如此。那么西方呢?
“舍利佛!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牟尼佛又把西方几尊佛的名字,提出来告诉各位以及一切众生。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又有无量相佛、有无量幢佛。你若说西方世界的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也可以。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同名的佛有很多的。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这无量寿佛,可能就是阿弥陀佛,也可能是其它的佛。所以,你不要执著这一定是阿弥陀佛,一定不是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又怎么样?不是阿弥陀佛又怎么样?所以这个地方,你不必执著。这没有一个是,没有一个不是!是、不是,那是你的执著。
佛佛道同,那尊佛和这尊佛都是一样的佛。虽然是一样的,但是各有各的法相庄严,互不相障碍。
不像我们人这样:“你是你、我是我”。佛都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没有彼此之分;所以证到无我的境界上,都是一样的。你看妙不妙?所以人若成佛就没分别心,也没有妄想心,也没有欲望,什么都没有了,这是真正的妙到极点!所以你不要执著。你没有了分别心,也就不会在这个地方用功夫了。
无量相佛:就是这一尊佛不知道有多少相。又有无量幢佛:这一尊佛,有很多宝幢在上边来维护他。大光佛:有一尊佛的名字叫大光;这大光佛,是光明遍照。又有一尊佛叫大明佛,又有一尊佛叫宝相佛。还有一尊佛叫净光佛,他清净光明。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几句话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
为什么佛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佛一念就是三千,三千就是一念;虽然有三千大千世界,也没有超出佛这一念。虽然佛仅仅就是一念,也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这广长舌相,你也不要执著,说佛的舌头一定那么大,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住了。
所以,你听佛法时,不能执著。佛广长舌相,虽然可以遍覆到三千大千世界,但是连一粒微尘那么大也没有,这个舌头根本就是没有的!说是有,这是不是佛也打妄语呢?在众生的份上来看,这好像是在打妄语;可是在佛的份上来看,这是真实不虛的话。众生看是妄语,佛看不是妄语,是真实语。一样的话,在佛说出来是真实,在我们众生说出来就是打妄语。
这个地方很不容易弄明白,也很不容易弄得清楚!你若想要明白这个道理呢,不要怕苦,不要怕难,要用一番功夫。
其实我们学了唯识的师兄,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奥义,这就是唐老师带给我们的优越性!所以,我们要永远感恩唐老师!
可是你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在三大阿僧祇劫里边,来修福、修慧。
修福,就是作种种布施;修慧,就是学种种佛法。
那么,佛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说的是真话,没有骗你,没有打妄语。你不要再用凡夫的知见,以凡夫的心来猜测圣人的心、圣人的智。佛说,初地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不知等觉菩萨的境界,初果阿罗汉不知二果的境界,二果的阿罗汉不知三果的境界。初果阿罗汉所做的事情,他认为是对的,但是在二果上来看,他是做错了。在二果的阿罗汉所做的事情,自己认为对了,在三果的阿罗汉看,喔!你又差一步,就差一点点,就是这样的。
这些佛都在他们自己的佛土里,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我们大家都要相信,都要称赞这部不可思议功德的《阿弥陀经》。
“舍利佛!北方世界有炎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不仅仅是东方、南方、西方世界有佛,而且北方世界还有焰肩佛,就是肩膀上放光的一尊佛。有最胜音佛:他的音声是最殊胜,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听得见他的声音。
还有难沮佛:难沮,就是不能破坏。这尊佛,他的佛法没有人可以破坏得了的。还有日生佛、网明佛等等。
其国就指的他们的那个大千世界,因为一个佛有他的一个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土,他们各是一个大千世界的教主,出长广舌相。老老实实在说,汝等众生,是他国的众生,大家都要认真相信,认真赞叹:说这个阿弥陀佛大愿的国土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功德,你要好好维护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也要好好相信,称赞《阿弥陀经》。
最妙的,就是这个不可思议功德!要是可思议的功德,那就是有限量了;这不可思议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他的功德,可是太妙了!
“舍利佛!下方世界有狮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北方、东方、南方、西方,这四方的诸佛,又告诉舍利弗,在下方世界有狮子佛:这尊佛说法有如狮子吼一样。名闻佛:这尊佛的名字,是三千大千世界都闻名,都知道他的名字。又有一尊佛叫名光佛:他不单名遍三千大千世界,而且他的光也照遍三千大千世界。还有达摩佛,就是法佛,这一尊佛叫“法佛”。“达摩”是梵语,翻译为“法”。又有一尊佛,叫法幢佛:法的一个宝幢。又有一尊佛叫持法佛:他专门受持佛法。这一尊持法佛,也可以说就是受持《阿弥陀经》这个人;这个人将来就成持法佛。所以可以说有这尊持法佛;也可以说你现在念《阿弥陀经》就是持法佛。
“舍利佛,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盛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这尊佛的声音非常清净,清净而嘹亮。“宿王佛”:这一尊佛,他宿世发的愿力非常大,所以叫宿王佛。“香上佛”:这一尊佛叫香上佛;你若烧香,这尊佛就来了,就在这香的上边。又有一尊“香光佛”:你给佛上香,这尊佛就放光了。
“大焰肩佛”:南方世界有一尊大焰肩佛,现在这上方世界也有一尊大焰肩佛。两边的肩都放光。放光,这表示权实二智,权智和实智。又有一尊佛叫“杂色宝华严身佛”:这尊佛,他有很多种不同的颜色来庄严他的身体,“以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所以叫杂色宝华严身佛。
“娑罗树王佛”,在印度有一种娑罗树,就是菩提树。娑罗树,译为“坚固”,就是这种树很坚固的,水泡不烂它,怎么样泡水,也不透水。坚固,是譬喻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破坏的,所以说是娑罗树王佛。又有一尊佛叫“宝华德佛”,又有一尊佛叫“见一切义佛”,又有一尊佛,叫“如须弥山佛”:这尊佛好像须弥山那么大。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和前边那番话一样的,不再讲述。
十五、7.2分享
“舍利佛!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讲了前边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的名字后,问道:“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你有什么感想呢?什么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那么舍利弗尊者还是不知道这个意思是什么。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告诉你,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假设若有受五戒、修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听见这部《阿弥陀经》,能受持读诵,能不忘,能把它背出来。
“及闻诸佛名者”:听见《阿弥陀经》上边说诸佛名字的这个人。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这种善男子和善女人,皆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不单六方,十方诸佛都来拥护他。皆得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们都得到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得到三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
“是故舍利佛!汝等皆当信爱我语及诸佛所说。舍利佛!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舍利弗啊!因为这个缘故,汝等皆当信受我语。你看,佛说这句话,我们现在都应该感谢佛,感谢得痛哭流涕才对!你看佛多慈悲!
我们不单单应该信受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也应该信受诸佛所赞叹的这部经,是不可思议功德的经。所以大家都应该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去。
现在佛就解释为什么这部经要一切诸佛所护念?
假如是你发愿念《阿弥陀经》要生极乐国土。不但你能够生,而且诸佛都要加持你,都要称赞你,都要拥护你,支持你能够生在极乐世界。生在极乐世界就是阿陴跋致,永远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就一直要成佛,也顺利的成佛,不走弯路,就有这么多好处。
所以舍利佛!大家应该好好相信我说的这部《阿弥陀经》,如果是你相信的话,你就要认真的发愿。只要你发愿,你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生了极乐世界就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但是生极乐世界,而且永远成佛。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佛!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舍利弗”,假设有人已经发愿的,过去巳经生到极乐世界;现在发愿的,今生就能生到极乐世界;将来发愿的也会生到极乐世界。
但是发愿呢,你先要有信心。信、愿、行是修净土法门的三资粮。
你首先必须要信“有极乐世界”,第二要信“有阿弥陀佛”,第三要信“我和阿弥陀佛一定是有大因缘的,我一定可以生到极乐世界!”
因为有这三种的“信”,就可以发愿了:“我发愿一定要生到极乐世界去!”
所以才说“愿生西方净土中”,我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人家勉强叫我去的,不是有人把我拉去的。
虽然说阿弥陀佛来接我,还是要“我自己愿意去,我愿意去亲近阿弥陀佛;愿意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愿意到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要有这种的“愿”,然后就要“行”了。怎么样行呢?就是念佛嘛!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要用殷切的心来念,好像“如救头燃”。你要想像这头顶起火了,但是只要你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火就可以熄灭,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头。这是个形容。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就是要修行、要念佛。
念佛,就是实行“信、愿、行”,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旅费、资粮。资粮就是旅费,要有支票,要有钱;也就是你要信、愿、行。
想要生到极乐世界去的这一切人,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可以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
舍利弗!假设有这种人,他能够相信我所说的话,怎么样呢?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你看!这话说的是决定词,一点也不可以马虎,你就要发愿;你发愿、念佛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舍利佛!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舍利弗!我再告诉你。什么呢?如我今者:如像我现在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这样,诸佛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他们说,释迦牟尼佛真是了不起,他真是太难得了!怎么样呢?他能做我们所做不到的事情。真是非常之难,世间稀有的事情,他都能做得到。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不可思议的。
释迦牟尼佛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呢?能于娑婆国土:梵语“娑婆”,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堪忍”,堪能忍受。堪能忍受娑婆国土什么呢?堪能忍受这种的痛苦。娑婆世界,没有真正的乐,只有真正的苦。可是众生的忍耐性是很大的,可以忍耐这种苦;在这种苦的境界上不知不觉,不知道这是苦,所以叫娑婆国土。
比如,夏天,你从有空调的房间一下子到太阳坝去,就好像进入火炉一样,非常难受!可是,你忍受一会儿就适应了,你看我们娑婆国土的人就是这样的“堪能忍受”!我有一次到新疆出差,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我一下车,那凛利的寒风一吹,我的耳朵就冷得生痛,我拼命地用手捂住耳朵,可是还是痛得钻心,像刀子在割一样的痛!痛得我“哎哟哎哟”地叫,根本忍不住。当地的人就笑我,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就是“堪能忍受”惯了。过了一会儿,我的耳朵就由痛转成麻木了。我知道,再冻下去,耳朵就会冻掉了,所以我赶紧用围巾把耳朵包住,幸好没有在那冰天雪地的地方呆多久,我们就回到车上了。
五浊恶世:娑婆国土有五种浊恶;这五种浊恶是最坏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五浊恶世把我们陷住了,好像在沼泽地里,在淤泥里边拔不出腿来,你这条腿拔出来了,那条腿又陷到泥里去了,那条腿拔出来了,这条腿又陷进去了。简直没有法子离开五浊的恶世。
一切诸佛也在称赞释迦牟尼,他们怎么称赞呢?就说释加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度众生,很不容易。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很不美妙,很不纯洁,很不理想。释迦牟尼佛他很了不起,他能够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里面这些浊把他浊不了,他如如不动,他常常都很光明、很庄严,他能够在这个娑婆世界成就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成佛,并且为诸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可是,释迦牟尼佛最有本事,最有神通,啊!他能教你在五浊恶世里,一跃而出,就跳出这个五浊。一刹那间离五浊,就到莲池了。
一刹那,我们只能形容成就是比一秒钟还短,这么短的时间就离开五浊了。表明生极乐世界是很容易的,只要你信愿具足,一心念佛!
什么是五浊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第一、劫浊-----劫是时,时劫,我们这一段的时、空间。
人与人之间发生一些不快乐的事,就产生瞋恨心,有仇有恨,有打有骂;国家与国家之间,有战争,互相残杀,炮火连天,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另外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地球产生了空前的染污。过去有染污,不严重,现在的染污非常严重。
一年比一年严重,严重到非常可怕,有威胁我们生命财产了。
第二、见浊-----人有分别心,执着心,执着这些相,那些是相呢?就是见到这个好、那个不好,喜欢这个、讨厌那个。熟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对于整个宇宙万事万物,把它看错了、想错了,于是乎我们就做错了、说错了,那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
第三、烦恼浊-----自私自利是烦恼,是非人我是烦恼,贪瞋痴慢是烦恼,五欲六尘是烦恼。烦恼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从贪瞋痴来的。现在地球上的居民,贪瞋痴在膨胀,而且加速度的在膨胀,造成人与一切人的冲突,利害冲突;人与一切万物的冲突,人要夺取,要占有等等。凡夫都有烦恼,想甩都甩不掉,人们追逐五欲六尘,恼乱身心,可见没钱人烦恼,有钱人也烦恼;老百姓有烦恼,有权势的也有烦恼,正所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第四、众生浊-----众缘和合而生这叫众生,那些许多和合的缘都被严重染污了。我们人的身体,四大五蕴和合而成就,四大染污了,五蕴染污了。因为烦恼覆心,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
第五、命浊-----具足前面四种浊,这个命就苦了。活在这个世间,一样也是在受罪。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的八苦。面对灾难来临,短短几十分钟,一个城市毁于一旦,生命如此脆弱,无能为力。
下面是唐仲容老师对“五浊恶世”的解释。供学过唯识的师兄们参考。
唐老师对五浊是这样解释的:
1、什么叫劫浊?因为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这是大劫。每一个小劫里有刀兵劫、瘟度劫、饥荒劫。所以劫很多,有大劫,有小劫,这叫劫浊。
劫浊就是时间的污浊。时间的污浊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它与其它的四浊,作为劫浊的本体。它因为要有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四浊来帮助它;才能变成一个劫浊,所以以“四浊增加”作为它的本体,以“炽然不停”作为它的相。炽然不停,就好像火越着越旺,总也不停止,这是劫浊的相。
2、什么叫见浊呢?——就是众生见解各不相同,有邪见,各种见解。
见浊以“五利使”作它的本体。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邪见。见浊以五利使作为它的本体;以“错知谬解”作它的相,就是本来是一种真正的道理,可是他想到偏的地方去了,邪知邪见。
3. 什么叫烦恼浊?
烦恼浊就是有根本烦恼六等二十六种烦恼。烦恼浊的意思就是不清净。
烦恼浊以“五钝使”作它的本体。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烦恼浊以五钝使作它的本体;以“烦恼逼迫”作它的相。
4. 什么叫众生浊?
众生浊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多得很,佛观一瓢水有八万四千虫,一碗水里都有八万四千虫,那就不用说大海了。那空气里微生物也很多,所以叫众生浊。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很不纯洁。
众生浊是以“三缘和合”作它的体。三缘,是父缘、母缘、自己的业缘。众生浊以“三缘和合”作它的体,以“轮回不息”作它的相。由三缘和合的情形,然后轮回不息,头出头没,今生姓张,来生就姓李等等。
5. 什么叫命浊?
就是说我们众生这个命,很危险,你的命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你就没了,所以这个命也很浊。
浊者不真实,也不究竟,不纯洁,不清净。
命浊,可以说是暖息识,又可以说寿暖识。暖,是温暖、温度;息,就是呼吸的出息、入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命以“识”为它的体,也有说“寿暖识”为它的体。以“摧灭年寿”为相,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这是命的相。
以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五浊。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此经也。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舍利弗!你应该知道,我在这五浊恶世,做这种最难的事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为一切世间天人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释迦牟尼佛自己都说了,:为一切世间说这种最难信的佛法,甚难!很难的,使人很不容易相信的!释迦牟尼佛说很难。
其实这个法门并不难,是最容易的一个法门,但是为什么说难呢?就难在你对它不相信!为什么说这个法门很容易?因为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你肯信、肯念就可以了,你说不是很容易吗?
这既不费钱,又不费力,又不费时间,所以是非常容易修持的法门。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这一句话是流通分。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一部《阿弥陀经》之后,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大智舍利弗和一切的大比丘,以及一切世间的,天上的天人、人间的人和阿修罗,还包括其它的天龙八部等,大家听佛说完了,都皆大欢喜,非常地快乐,都向释迦牟尼佛叩头顶礼,谢谢佛说这一部《阿弥陀经》来教化众生,然后离开了。
师兄们:《阿弥陀经》的浅释到这里就圆满了。
你看,当初这些大阿罗汉,都要向释迦牟尼佛叩头顶礼来谢法,所以我们现在能闻到这个无上甚深微妙法,这都是往昔有大善根,都是和阿弥陀佛有大因缘,才能听见《阿弥陀经》,我们能不感恩吗?
可惜的是,我们有很多人,不但不感恩,轻的不信,更有甚者还诽谤!这真是罪过啊罪过!
佛经上经常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而且真正的大善知识难遇。而我们今生既然有幸得了人身,又有幸闻到了佛法,更有幸的是遇到了净土法门!所以,只有加紧用功,真正往生极乐世界了,才算真正的报佛恩!
所以师兄们,人生难得,我们今生也得到了;佛法难闻,我们今生也闻到了;中国难生,我们也生了;善友难遇,我们也遇到了。所以这样的好机会,我们一定要学阿弥陀佛之所学,修阿弥陀佛之所修,证阿弥陀佛之所证!
所以我们不管是诵《阿弥陀经》,诵《无量寿经》,都要按照佛所说的去做。
学了这部经,相信大家对净土法门会更生欢喜和好乐之心。这是能令下至鹦鹉、八哥鸟类都可以念佛,都能往生的极乐世界。要不然条件标准设定得太高,就少有人做到了。一般高难度的法门,就不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那是要应机才行的。而净土法门刚好就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根器不分大小,人不问凡圣,是九法界一切众生都有份!
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慈悲救度,我们真是粉身难报啊!唯有深信、切愿、死心塌地的念佛,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后再回娑婆世界,协助佛菩萨度众生,才能真正的报佛恩呐!
十六、7.3分享
第三部分愿
我们上面讲了第一部分“信”和第二部分《阿弥陀经》浅释,现在进入第三部分“愿”。
愿——云何为愿?1.意志;希望。 2.肯;乐意。
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至诚忏悔。
“愿”很重要,比如一个妈妈对孩子说:“走,妈妈带你去人民公园玩”。
孩子不愿意去,说:“我要去体育馆”。你们说,妈妈能把他带走吗?不能。
同样的道理,阿弥陀佛要接引我们去极乐世界,你不愿意去,你说:“我要学密宗”。阿弥陀佛也没有办法,那就是你的因缘问题。也许你是密宗的根性,也许你是利根之人,也许你会即生成佛,那我们恭喜你!但是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即使是世间做事,在行动之前都有个愿望,对吗?
我们为什么既要深信、还要切愿?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当他由这个愿产生力量,完全成就的时候,就在整个法界当中产生了无边妙用。
因此,我们应当对每一愿都要深信、切愿、力行。我们的心心念念一定要与阿弥陀佛的愿愿相应,愿愿对接,如此才能使得功夫到家,才能真正感通阿弥陀佛,也就是直接与阿弥陀佛相应。
譬如,海中有船停泊,等待你上船西归,而你无心上船,根本没有这个要去的意乐,故不得去,枉自蹉跎,佛陀的大愿慈航亦复如是。
虽然佛的大愿慈航无处不在,遍及一切时空,但你必须要有主动相应的意乐,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祖师说:“若能真信切愿,即使散心念佛,亦将得度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里面,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就是说,“信、愿、行”三资粮,你只要具备了“真信、切愿”,你在“行”上面马虎一点,都没关系,都可以往生西方。只不过你持名念佛的功夫浅,就可能品位不高,甚至于生在极乐世界的边地,或者是住在莲花里面五百年,那朵花都不开,你都见不到佛。那么,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加紧用功,争取品位高些多好,很快就可以“花开见佛悟无生”。
有福报的人,都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娑婆世界如火宅,不是久留之地!那些三苦、六苦、八苦大家都有体会。
弘一大师说:“人身难得,是万古一瞬的因缘;佛法难闻,是历劫不遇的机会。错过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一份过失。”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净土法门难闻,是历劫不遇的机会。错过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一份过失。”所以,凡是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很清楚的知道,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世间纯是一团苦境,所以称为苦海。
此外,修行净土法门,必须要弄清楚“要门”和“弘愿”。
善导大师的判释,是在道绰大师总判圣净二门的基础之上,在净土门之内又进一步细判,细判为两种不同的教门,一种是“要门”,一种是“弘愿”,目的是要引导一切众生由“要门”进入“弘愿”。
一、什么叫“要门”?简单讲,是指修诸善万行,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说你原来是修禅的,就以你禅定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你原来是持戒的,就以你持戒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你原来是学教理的,那就以你读诵大乘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这种种的修行法门,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门”。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对于各宗各派的人,有一个摄受的门径。
你原来学什么,可以不改变你的方法,你觉得习禅难以开悟,你想往生,但是,你还放不下禅修的方法……可以!你可以就地回向,求生极乐,这样就顺便导入极乐净土门。也就是只要把你原来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就通通都入了净土门了。
入了净土门之后,再方便引导:你既然入净土门,这里面还有优劣。有稳当的、万人修万人去的正定之业;有不太稳当的、往生不定的;有乘托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有和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的……。你进入净土门之内,再给你作这样的引导、劝化。慢慢的时机成熟了,你就可以信入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专心称念阿弥陀佛。
那么,要门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这部《观经》的定善门与散善门。
“定善门"是什么?就是禅定。只要是修禅定、观想,都属于“要门”当中。这就是“定善门”。
“散善门”是什么呢?“散即废恶以修善”:“散”是散乱。就是散心当中“废恶以修善”,这叫散善门。散善门在《观经》里就是三福(孝养父母、敬奉师长、慈心不杀)。
定、散二善如果回向求生,也能往生。不过往生到哪里呢?极乐边地。根据《无量寿经》所讲,“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在莲花胎里五百岁花不开,不能见三宝,不能供养诸佛菩萨。
释迦牟尼佛为何要说定散二善呢?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说,讲定散二善,是为了证明、赞叹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功德庄严,发起我们欣慕向往的心,愿求往生。怎么去呢?仰仗彼佛弘愿,专称彼佛洪名。
以定散二善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赞叹阿弥陀佛的本愿。
是故“要门”为能赞之教,“弘愿”为所赞之行。
“要门”就是修行“定善法门”或“散善法门”,然后把这两个法门修行的功德回向西方,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读诵《金刚经》《法华经》《心经》,或持诵咒语,把这些功德回向求生极乐,这就是要门当中的“散善门”;
修禅定、止观,回向求生极乐,就是要门当中的“定善门”。不管是定善、散善,都在要门。
二、什么叫“弘愿”?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专乘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即是弘愿。
要门是释迦牟尼佛表面上讲的,“广开”,随问而答,是净土门的方便;弘愿是阿弥陀佛隐含着讲的,不请自说,是净土门的归结点。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和一般法师解释的不一样,他看出这部《观经》有两个层面,最后回归一致: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广开净土要门,详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这是一般的法师都能看得到的层面。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比较深秘的,所谓“安乐能人”——即阿弥陀佛,显彰别意之弘愿。
就是说,《观经》有两尊佛在讲:表面上,明显是世尊在讲。世尊讲的主要是三福九品、十三定观,这是《观经》的一层内容。更深一层内容,就是阿弥陀佛在讲。他讲的是弘愿,“别意之弘愿”。阿弥陀佛在显明特别不共的弘愿。
这就是“要弘分判”。这部《观经》,如果不是善导大师以弥陀化身的资格来解释,没有人能解释得这么到位。
因为前人对《观经》解释得不够透彻,善导大师就在佛前“标心结愿”,这个缘起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再讲详细一点。
他发了一个愿:“我今欲出《观经》要义,楷定古今,希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诸佛加持我,给我证明。”
他的口气很大。要对过去和当时的各种观点作一个决断,要为净土法门树立一个标准。这当然不是件小事了,这是件大事,所以,他请求诸佛来证明。
发完这个愿,善导大师就每天念《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声。当夜就见到极乐世界种种景象,见到杂色宝山放出光明,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自此以后,每天晚上梦中都有一位圣僧,前来指导,讲说。这位圣僧是谁呢?就是阿弥陀佛。
《观经疏》写完之后,善导大师又发了一个愿:这部《观经疏》如果符合诸佛的旨意、弥陀的本怀,希望再次得到瑞相和证明。
他没写之前,请诸佛来加持证明;写完之后,再请诸佛给予印证和肯定。结果连续三夜,诸佛菩萨都来放光证明。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的结尾讲了这几句话:
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字一句,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
他的意思是:“我写这部《观经》的要义,已请十方诸佛证明过了,定下来了,已经印证完毕了。”
如果有想抄写这部《观经疏》,应该像抄写佛亲口宣说的经教一样,不能随便加,不能随便减,不能随便改变。所以,这部疏叫“证定疏”(又叫“楷定疏”),已经过诸佛证明,确定,是毫无遗误的。
善导大师的教法、思想,能够彰显阿弥陀佛的别意弘愿,就有特别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依止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原因。
上述这些是善导大师教判的伟大贡献。了解这些,对我们自身的修持是很有帮助的。往往学净土门的人,互相之间也分辨不清,有的说要专修;有的说要种种修行回向。到底谁的正确呢?可以说都正确,都是净土门里的行法。不过,有方便与究竟。
你如果认为:单单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哪会那么容易啊?这样是执著“要门”而废舍了“弘愿”,这是错误的。
《观经》最后的结论是什么?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最后的点睛之笔,就在这一句,就是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有人说,定散二善已经很好了嘛,这不是有利益吗?但是你不知道,还有更好的,还有更大的利益不在这定散两门之内,所以说“虽说定散两门之益”,还有“望佛本愿”:释迦牟尼佛讲定散二善,他心里是望着阿弥陀佛的本愿。“望”就是站在这个地方,眼睛看向那个地方。释迦牟尼佛知道我们众生执著自力,难舍骄慢心,难舍通途观念,所以他要引导我们,他要站在我们的立场考虑;但是,他不是永远站在这里,他是要把我们的眼光引到那个方向——阿弥陀佛,所以他“望佛本愿”。谁来望呢?释迦牟尼佛来望;望到哪里去呢?望到阿弥陀佛的本愿。目的是要把我们的眼光引导过去,也要让我们“望佛本愿”。佛的本愿是什么?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迦牟尼佛的心意是让我们众生一向专称阿弥陀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谓“佛佛道同”。
释迦牟尼佛的心意,不是让我们去修定观。如果大家读完《观经》,以为“称名念佛不如观想……”,或者认为“我边念佛边观佛……”,这是不理解释迦牟尼佛的真实意。
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不在众生修观。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非常微妙,庄严,清净,我们的心很粗糙,用这样一个粗心来观细境,是观不成就的。就好像肉眼看不到细菌,必须拿显微镜才能看到。众生心很粗劣,如果用躁妄心观想,理路不明,没人指导,心又不沉定,不清净,定会着魔发狂。
佛怜悯我们,他的心意、他的本怀,在于让我们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这叫画龙点睛。你如果把这一句看明白了,整部《观经》的宗旨就洞若观火。
善导大师作这样的解释,稀有难得!这就成为《观经》最后的结论。讲十三定观、三福九品,讲那么多,最后的点睛之笔,就在这一句,就是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转凡成圣之笔,是点铁成金之笔。我们虽是凡夫,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转为极乐世界的圣贤菩萨众;我们虽然是被人抛弃的一个破瓦块,但是称念这句名号,能转为珍贵的黄金!这个不可思议啊!大家要牢牢地受持,抓在手上,不要丢掉。
仰凭弥陀的大愿,本愿称名,一向专称,任何人都有解脱的希望和光明,任何时候、任何因缘都存在往生的可能性!只怕你不念佛,只怕你不相信,只怕你不愿意。只要愿意念佛,只要愿意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才叫“大慈大悲”,这才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一个遗漏。
佛法不是空洞的理论,不是一个摸不着的气球在天上,而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拿得住的现实利益。只要以我们凡夫的身份,以我们的心、口常称弥陀佛名,愿生极乐世界,以此身报谢娑婆,必定花开极乐。
十七、7.6分享
上次我们分享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今天重复一下:
道绰大师把佛教的法门,总判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二门;他的徒弟善导大师,在此基础上,把圣道门放在一边不讨论,只是把净土门又进一步细判,细判为两种不同的教门,一种是“要门”,一种是“弘愿”。目的是要引导一切众生由“要门”进入“弘愿”。
善导大师在“要门”中,又分为两个小门:定善与散善。
修“定善”的少,因为他主要是修禅定、观想。修“散善”的人多,就是诵经、持咒等等。但是这两个门都不出“要门”的范围。
那么,善导大师细判要门和弘愿的作用是什么?
这有双重引导作用:
第一重引导:导“圣道门”入“净土要门”。圣道门的修行者,如果他们修行成就了,解脱了,不在此列;如果修行疲软乏力,解脱遥遥无期,那么,可以把他们原来修行的定善、散善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这样就进入净土要门。(这好比阿弥陀佛给修“圣道门”的人准备了一条保险绳!你如果修那些法门没有成就,但是你只要每天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到时候阿弥陀佛也会来接你啊——法霖理解)
第二重引导:导“要门”入“弘愿”。引导要门定散二善的行者,也就是杂行的人,进入专修念佛正定之业。
那么,“要门”入“弘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要门是方便,弘愿是真实,这是从方便入真实。
方便是相对于真实而讲的。比如说我们要上楼,台阶就是方便,没有楼梯就上不来,所以楼梯很重要。但是,楼梯虽然重要,你不能总站在楼梯上,还要上来,登堂入室,这才达到目的。
话分两头讲。对楼下徘徊的人,就要他上楼梯,上了楼梯,就可以走向解脱;对于已经上了楼梯的人,不能总在楼梯上逗留,应该进入房间。这是不同层次的,循序渐进的。
要门是方便,弘愿是真实,这是从方便入真实。
要门和弘愿的区别是什么?
“要门”说“求愿往生”。弘愿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
“求”是盼望,“得”是得到。
“求生”和“得生”,这就不一样了。“想成功”和“成功了”,会不会一样?两回事嘛。
所以,要门的作用主要在发起求愿往生的心,往生靠的还是佛力,必须进人弘愿,才能得到往生。所以“要门”是方便,“要门”是为了归于“弘愿”。
再来区别一下要门和弘愿:
要门:要么修定善、修散善。如果你定善也没有,散善也没有,怎么往生?
弘愿不一样。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善凡夫当然可以靠弥陀本愿救度,恶凡夫更要靠弥陀本愿救度。
所以说“一切善恶凡夫”,无一遗漏。摄机广大,不择众机,这是弘愿的超胜之处。
弘愿是十方众生无一遗漏,遍揽无余。要门,修行靠回向自己的定散二善,多少带有自力。弘愿,专称弥陀名,完全靠佛力,所谓“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自力跟佛力怎么能比呢?
要门能不能往生?能。要门能往生,弘愿更能往生!
所以,要门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引导,弘愿是释迦牟尼佛的真实本怀。所以,到《观经》结尾,释迦牟尼佛就把要门搁到旁边,“废”,废舍“要门”,不讲。然后“立”,确立“弘愿”,专修念佛。
了解这样的教理,我们就不会糊涂,也不会谤法。门是方便,是引导进入真实的,在众生根机成熟之时,是肯定不能少的。
“读诵大乘”本来就是《观经》所讲的,“读诵大乘”对调化我们的根机是很有实际作用的。如果不了解苦、空、无常,不了解极乐净土的庄严,不了解成佛的殊胜果报,就发不起求愿往生的心,你连念佛都念不了。所以,方便导引必不可少。但如果这些都通过了,你就可以一向专念了。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些重要的教理,就可以轻轻松松地修念佛法门了!
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除了要发愿以外,还要具备什么?
还要具备三心。何等为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当知: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涅槃之城,以信为能入。
净土法门是他力之教,以净土门而言,生死、涅槃之因在信与疑,不在迷与悟;信者得生,疑者不生。犹如病人,信医生之言(信心〉,饮服其药(念佛),则病自愈;然而不信其言,不服其药,以致死亡。虽死因在于病重,但因不服药而终致死亡。吾等烦恼病重,不能自愈,唯有服弥陀本愿所成之阿伽陀药的六字洪名,不但万病皆愈,且得无量功德。
什么是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
善导大师于“深心释”之中谈到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义。
故“深心释”之大纲有二:
一、就大悲满足之人所言建立信心是“就人立信”,就是说,念佛法门是乘佛愿力之法,是名号全现之行,以此安立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便是“就人立信”。
二、就称名正定业之行建立信心叫“就行立信”。
“深心释”中最初之“两种深信”中之“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如何“乘”彼愿力?以“一心专念”即是“乘彼愿力”。
所以《观经》虽然广说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福九品,可是到了〈流通分〉时,释尊舍定舍散,独举“持无量寿佛名”流通于现世及未来久远之世。
故知:即此两种深信、五种正行,释尊之意,在于导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故应信“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定得往生,正定之业故,顺彼佛愿故,乘彼愿力故。
大师言:“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如此罪业凡夫,若非弥陀超发‘别意之弘愿’作为出离之强缘,则一切解脱道绝,永沉生死渊底。然而此永难得度之善恶凡夫,若能得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牵,则万不漏一,往生成佛。
念佛的前提是深信、切愿。
切愿者,如坚密法师曰:“净土持名之法……正念佛时,念念之间,必须具足欣厌,如由歉罪人,奔托王家,步步之间,欣厌具足”。
你想要即生就了生死,就要知道,你自己仗自力于现生了脱生死,决难办到,非仗佛力不可!因此,专修净业,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两个“唯”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分段生死”这一关!
怎样的表现才能说是深信切愿?
我们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信深愿切,就不会被一切邪说所迷惑,就不会被一切境界外缘所改变。
假如正修习净业时,即使达摩祖师忽然现身在你面前,说:“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你只要放弃念佛,我就把这禅法传给你。”
这时你应当向祖师作礼,说:“我先前已接受释迦如来的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变。祖师虽有深妙的禅法,我却不敢违背自己当初的誓愿。”
如果是释迦如来现身,要你改变初衷,你也只可向佛作礼说:“弟子已先前秉受了您老的念佛法门,您今纵有妙法,弟子先志也不能更改”。
即使释迦如来对你说:“我先前说念佛法门时,只不过是一时的方便罢了。现在有更好的法门,超过念佛,你暂把念佛放一边,我就为你说更好的法门。”
这时你也只可向佛稽首说:“我先前接受世尊的净土法门,发愿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决不改换。世尊虽有更好的法门,我却不敢违背自己当初的誓愿。”
这是从前一位祖师在劝修净土的开示中的话。
所以,即使佛祖现身,也不改变信愿,更何况那些魔王外道,虛妄邪说,怎么能够使自己动摇呢!能这样信,可谓是深信了。
假使火红炽热的铁轮在头上旋转,也不因这样的苦而退失往生的愿心;假使转轮圣王美妙无比的五欲乐境现前,也不因这样的乐而改变往生的愿心。
这两种最逆、最顺的境界,都不能改变往生的愿心,更何况世间小小的逆顺境界,怎么能够使自己动摇呢!能这样发愿,可以说是切愿了。
信深愿切,这是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
心重所以净业容易精纯,业强所以净业容易成熟。净业成熟,娑婆的染缘便断尽了。
果真染缘断尽,那么临终之时,即使想轮回境界现前,也不可能了。果真净业成熟,那么临终之时,即使想弥陀净土不现前,也不可能了。
但是,这样的信愿,全靠平时功夫纯熟,临终才不致误入歧途。
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虽然终日随缘变化,但没有自性;虽然没有自性,但能终日随缘变化。不起佛法界的念,就起九法界的念。如果从无自性的角度说,那么众生和佛都是空的;如果从终日随缘变化的角度来说,那么十法界之间差别极大。
例如,阿祈达王临终时,侍臣用拂尘为他赶苍蝇时间长了,手酸了,拂尘就垂至在王的脸上,他就生出一念瞋恨心而死去,就堕了畜生道。
又如一妇人过河失手,将孩子掉入水中,为了捞孩子,和孩子一起淹死了,她因一念慈悲心而生到天上。一个念头的慈悲和瞋恨,就有这么大的差别!
若我们平时的发愿很切,那么临命终时,心就必定不会颠倒。就象大树如果现在向西倾斜,那么它将来要倒,就不会倒向别的方向。所以愿力特别重要!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有了坚固的愿力,我们才能真正的“行”,有了真正的“行”,我们才能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好了,我们现在把第三部分——愿也讲完了。下面,我们开始讲最后一部分——行。
十八、7.7分享
第四部分 行
我们发了愿后就要“行”了。但是要知道,“行”有二种,一是“正行”,二是“杂行”。就往生净土之行而言,以向于西方净土的弥陀之行业谓之“正行”;与此相对的,以此土入圣的圣道,万行回转趣向于往生净土谓之“杂行”。
“正行”有五种,所谓“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
什么叫正行呢?依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来修行,就称为正行,有五种:
读: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观: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礼:一心专礼彼佛;
称:一心专称彼佛;
赞:一心专赞叹供养。
即“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正行。
你看,五种正行当中,每一种都说“一心专”。为什么这五种行称为正行?因为这五种行是纯粹的、专门的、完全地引导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里的行,没有任何的夹杂。
这五种行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称为“正”。
那你读《地藏经》呢,跟地藏王菩萨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修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是正。如果学净土法门,读《地藏经》那就要绕一个弯到极乐世界。你如果修禅宗、学唯识,求开悟,读《金刚经》、《楞严经》就不杂了,那是你的正依经典。我们现在学净土宗,就依净土宗的经典为正。
比如说,我们从成都到德阳,坐大巴去,上车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乘坐哪趟车、开车时间、什么票价、上车地点等等,你一定会查看成都到德阳的交通地图,对不对?会不会找成都到广汉的来看呢?那样方向就不对了。
再举例说,如果我要到上海旅游,就要察看上海的地图,翻看上海的画册,了解旅游景点,上海动物园怎么样,东方明珠怎么样……。你会不会找一张北京地图来看?那里面又不是上海的状况,你看它干啥呢?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经》就是专门告诉我们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航线的,是介绍乘坐六字名号大愿船往生极乐净土的,你肯定要找这一页来了解。
这丝毫没有贬低其他经典的意思,而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来说,方向不对,目的效果不一样。你懂得这个道理,自然会愿意读净土三部经。
比如说,我要到谢师兄家里去,那我就直接找谢师兄就对了,如果我找她隔壁邻居,找他大舅大姨,肯定是拐了弯了。虽然他们也可能告诉我,那何必呢?直接找她不更好吗?
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直接拜阿弥陀佛!你拜别的佛菩萨固然都很好,但是,还不如现在专拜阿弥陀佛,等到了极乐世界,其他的佛菩萨通通在那里等着你呢。
为往生极乐世界而称念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称为称名杂行,因为不顺彼佛之本愿。要往生彼佛净土,当然要顺那尊佛的誓愿,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在世间办事也一样,比如说我是老板,要招工,你到我这儿来求职,你是不是符合我的要求啊?否则,你有再大本事,我也不要你。比如,我要个打字员,你说你会锄地,“我力气很大,一天能锄五亩地”。但我要打字员啊,不对路啊,你和我的本意相违背呀。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二种深信、五种正行的眼目,也是整部《观经》的心要。
师兄们还记得昨天讲的二种深信吗?什么是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再来复习一下:
什么是“就人立信”?就是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便是“就人立信”。
什么是“就行立信”?就是以念佛修定业之行,建立信心叫“就行立信”
要记住,这二种深信、五种正行的眼目,是整部《观经》的心要。
所谓“行”,就是老老实实地念佛。可是往往我们在念佛时就是不老实!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
我们之所以不肯老实念佛,追溯其根源,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不了解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因为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慈悲,对我们作最后一次的救度,而采取“此遣彼迎”的配合默契的方式;
2、不了解阿弥陀佛是专门为我们而建立的极乐世界、专门为救度我们而发的“超弘”四十八愿;
3、不了解这个六字洪名里面包含的巨大功德;
4、不了解我们只要念一声六字洪名,里面就已经完全具足了“信愿行”;
5、不了解自己的根性,不自量力。在无修无证的末法时期,还想靠自力解脱;
6、不了解这个殊胜法门和通途法门的区别。
偈曰:
弥陀六字大明王,总持万法意味长;
显密圆通体不二,只因分别强乖张。
所以,
就不相信我们能够带业往生;
不相信念佛能有那么大的功德;
不相信念佛这么简单就可以成就这么殊胜的道业。
不相信释迦牟尼佛、不相信阿弥陀佛;
不相信十方三世诸佛对《阿弥陀经》的赞叹;
不相信《华严经》、《法华经》、《楞伽经》、《清净觉经》、《大智度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阿弥陀经》等诸多经典;
不相信净土的历代祖师、也不相信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诸多祖师大德苦口婆心的劝导!
试问一下,这种不相信佛、不相信法、不相信僧的人,怎样解脱?
我们必须要明白:
于此殊胜的、超出通常教理以外的特别法门,要真正能生信、真正能起解、真正能立愿、真正能持名念佛,还要靠每个人自己努力精进。
彻悟禅师说:“吾人于一切时中,一念心起为因,十法界为果,上自佛法界,下迄地狱法界。如是之事理,概莫能外”。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矣。
与万德洪名相应,就是念佛法界;与菩萨心六度万行相应,就是念菩萨法界;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就是念缘觉法界;以无我心观察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就是念声闻法界;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就是念天法界;如果与五戒相应,就是念人法界。
如果持戒行善,又有瞋怒傲慢、胜负之心,就落阿修罗法界;如果以轻慢心念下品十恶,就堕落畜生法界,或以半缓半急之心与中品十恶相应,就堕落饿鬼法界;如果以猛烈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就堕落地狱法界。与此相反,就是十善。
人们应当私下里自我检点,日常所起的念头,与哪一法界相应的多,与哪一法界相应得猛,那么来世投生的地方,就不用问別人了。
《彻悟禅师语录》:
1、如果是仗自力竖出三界,必须是见思惑断尽方可。今则仰仗佛的慈力,横超三界(怎么叫“横超三界”呢?这有一个比方,比方有一棵竹子,竹子里边有条虫子,这条虫子若是一节一节的把每一节都嗑透了,然后钻出去,需要很多的时间。若是念佛,就像这条虫子在旁边咬出一个窟窿,可以很容易就出去了!这叫“横超三界”。),是即所谓带业往生。
2、此净土一法,我佛慈悲,无问自说,别开一线之路,依佛愿力、自心愿力以及持名功德力,决定超脱三界生死,往生净土得不退转。若舍此法,任你通身手眼,能使天花乱坠,其于了脱生死何益哉!故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十九、7.8分享
1.信、愿、持名三者是连带的关系,即“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弥陀要解》。
2.信愿坚固则是实实在在的,如同金刚一般不可摧毁。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改其操守,即使佛祖现身也不会动摇。
3.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即使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
所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念佛法门的一大纲领。如果真为生死的心生起来,那么一切开示,都等于戏论。
祖师说:世间一切,只有生死最苦。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没有穷尽,出了一胞胎,又入一胞胎,舍了一个臭皮袋,又换一个臭皮袋,苦得巳经不堪忍受了,况且不出六道轮回,难免会堕落,猪胞胎、狗胞胎,没有不钻的,驴皮袋、马皮袋,哪种没进过!
我们这个人身,不易得到,但最容易失掉,一念之差,便堕落恶道。堕恶道容易,而想出离却很难。
所以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念佛才有希望出离三界。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说实修的问题:
下面这几点,是我们在精进实修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关键的问题:
一、修行净土法门的纲领是什么?
修持净土法门,有两句话,共三十二字,是最为切要的纲领。
第一句话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是彻悟大师,依据佛经总结的开示;
第二句话便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末后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前一句是修净业的前提和宗要,后一句则是具体所行的方法。吾人若如是力行,则可保证净业成就,万无一失。
如经文说的:“譬如有人,一专为忆”,譬喻“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但肯以“如子忆母的恳切心情忆佛念佛”,则“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正合《观经》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大旨纲宗法要。
二、净土宗的思考模式是什么?
净土宗的思考模式: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力量变成自己的、自他不二。关键是什么?向内求,不向外求。由内心的摄心、专注、虔诚、恭敬来招感佛力的加被。
虽然说知道不论定心、散心,只要念佛一定往生。但我们心中还是期望杂念少一些,烦恼少一些。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有所方法。要能够摄心,大家可以尝试印光大师所提倡的十念计数法,只是不要误会,不这样就不能往生。阿弥陀佛没有这个要求,那是你自己的要求,好像阿弥陀佛并不要求你穿什么衣服,而我们总是希望穿得整齐漂亮一些,那是你的事。
修行秘要就在于一心,就是修一心。特别是净宗,修学的目标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净宗的功夫就这八个字。
一心就是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二就不是一了。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净宗修什么?就是修一心不乱。你要知道这桩事情,就认真去修一心不乱,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今天念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什么原因?修错了。口里虽然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心里胡思乱想,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叫你修一心的,不管心里起什么念头,心里一动念头,赶紧拉回来,拉到阿弥陀佛名号上来,使你整个心里一天到晚只有阿弥陀佛这一念,没有第二念,这叫修一心。
我们主群里面学习了《念佛宝王三昧论》,我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念佛的心不能专一?
那是由于我们心中有种种的妄想分别。这些妄想分别虽然是虚幻不实的,但是对迷惑愚痴之人却有作用。自我审查一下,我是不是愚痴之人?这些妄想分别如果对我有作用,那我就是愚痴之人。若能明了诸法实相,则无任何散乱心,就会专心念佛了。
《维摩诘经》说:“心净则佛土净”,这叫修净土,也可说修净心、修清净心。
这里说的“心”,不是我们的妄心,是我们的真心。
没有念头的心就是一心,起了念头就叫二心,我们的妄心无常,要舍弃妄心,认真修定。根本是起心动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是习气。“只怕觉迟”,净宗的觉就是一句佛号,念头才起这是第一念,第二念就换成阿弥陀佛,不可让妄念相续。自性里没有念头,有念都是妄念。
比较起来,口称跟心念,口称为容易。
我们念佛也一样,是把我们整个的心靠在阿弥陀佛的船上,“我称念弥陀名号,不管怎么样,一定往生!”——这是佛保证下来的事情。至于心中的妄想杂念,不必过多地去考虑。你经常念佛,妄想自然没有时间起来。你天天念佛,你去年的妄想、杂念,今年还在吗?早就没有了,你不管它,它就没有了,它没有根啊;昨天的妄想今天也没有了;前一念的杂念现在也过去了。
本来念佛法门不论行住坐卧、士农工商,做何职业都可以。只要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永不改变,佛的救度是永不变的。所以,不用担心。
有人问:我想求生西方,除了发愿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首先要有至诚心,必生彼国。
什么叫“至诚心”呢?“至”者真,“诚”者实,就是真实心,真实心就是内外一致、相应的心。外表,称弥陀名号,说“念佛一定往生”,内心真实相信念佛一定往生,叫“至诚心”。
有些人念佛,虽然也说“念佛一定往生”,内心并不相信念佛一定往生,这样的人非常得多。你到任何地方,他都会跟你讲,谁都会讲这句话:“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但在内心里边,他不相信这句话,他有很多的疑问,“哪有那么容易?”
很多人学佛法,不承认自己是罪恶凡夫,“你看,我虽是凡夫,还不致于那么差劲,我会诵经,会持咒,会拜忏,什么都会。”
你把你这么多功夫拿来,就好像病人到医生那里说:“医生啊,我虽然生了一点小病,你看我眼睛会动,手会动,我还很健康。”
现在不是来讲你健康的事啊,是讲你生病的事啊。你是来看病啊,你就是要把你的病讲出来。
我们来学净土法门,我们就这样:我有哪些哪些不足,阿弥陀佛来救度我!阿弥陀佛说:“好,那你来吃我的六字名号阿伽陀药,一切病都会好,这药就治你这个病,你放心,吃了一定好。”那我们这样的念佛者必将成佛,无论是动中念,或是静中念,或是闲暇时念,或是繁忙中念,在这四种情况下念佛的结果都是一样。一旦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成就所谓的念佛三昧,即是自性佛现前的境界。
念佛行人,当常常念及轮回痛苦,无常迅速,生死事大(要这样心存紧迫感〕。常以般若智慧观照。起心动念,万念同归(完全归在一句佛号上面),若能以此用功,念于阿弥陀佛,确定就能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十、7.10分享
大家不要误会以为修行净土法门,只是死后才得到好处。当然,我们死后,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最大、最殊胜的受益!但是我们只要认真修行,我们在此生、在活着的时候一样的受益!
有的人学佛多少年,功夫不得力,天天还生烦恼。天天读经、讲解、研究、讨论,不管用,这是在“信、解”里打转,没有去“行”。要“行”才能“证”。
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认真去念,勤勤恳恳地去念,谓之行。
心性无量无边,你念一声,就是一声无量无边的福德,念两声就是两声无量无边的福德,不想去不肯念就没有福德,有善知识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我们,这是福报啊。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善根福德因缘怎样培?就是一心称念。
问:有的人不重视事修,就想成就道业,行吗?
印光大师说:“世间人不重视事修,就想成就道业,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彻悟“一法不立”的理体,又能力行万行圆修的事功,才是空有圆融的中道。
莲池大师说:“著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因事有夹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
印光大师说:“念佛先从有念而起,念到没有能念佛的我,也没有所念的佛,而又字字句句、历历分明,不错不乱,都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了。……如果还没有到“无念而念”的功夫,就开始不重视有念的事相念佛,就如拆掉房子去求空。这种空,决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我们修净土的师兄,一定要学会“由生转熟”和“由熟转生”。
什么叫“由生转熟”和“由熟转生”?
功夫成片——就是古大德说的“由生转熟”和“由熟转生”。
你现在对世间的事情很熟,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很生疏,要天天念、天天观想,时间慢慢久了,你对极乐世界就熟了。这就是“由生转熟”。
我们要很熟悉西方极乐世界才行。我们要常常忆念我们未来的一个净土。我们以后将要往生的净土,对未来的愿境要在心中规划出来,然后不断地忆念它,并且产生一个皈依的心,要有一个作意:把净土描绘出来后,然后不断地接触,产生欢喜的感受、联想:认为我一定要去!我一定能够去!
我们还要“由熟转生”:把三界的五欲果报,看淡、看透,对世间的事情慢慢远离,这就是“由熟转生”。
念佛不在多少。
方法一:对佛号的专注,这就是“都摄六根”;
方法二:把这个专注的力量练成片,这就是“净念相续”。
念佛法门,宁可少,不可草。
二十一、7.13分享
上周五我说那位刚刚出家的师父问我关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阿弥陀佛的接引与《金刚经》的问题。今天我们再把这个问题来看一下。
有人问:《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怎样理解?可否理解极乐世界只是一个化城,并未真正到家?
大安法师答:《金刚经》我们要善读,它是从诸法的空相去建立的,扫荡一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从真如理体方面来遣荡一切,它要遣荡那种对音声对颜色,这种色尘上的执著,执著它是见不到如来的。
如果“以色见我”,比如说佛有三十二相,紫磨真金色,如果执著这个三十二相、紫磨真金色就能见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紫磨真金色,但是他不是如来。
“以音声求我”,音声是一种声尘,声尘是生灭的,它不可能和不生灭的如来相等的。所以从色相和音声上去求如来,是心外求法,是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有法身如来,有报身如来,有应化身如来,这里主要是指法身如来,是见不到的。这是从真谛空性的角度来让我们对色受想形识、色声香味触法进行扫荡,然后契入到自性理体。
净土法门却要让我们念阿弥陀佛,它要建立一种阿弥陀佛的身相;它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它要我们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方位。好像《金刚经》所说的有矛盾,但是表面上有矛盾,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为什么不矛盾呢?佛法一般要从两方面去展开去讲的:一个是理,一个是事。理事双备,真俗圆融。一个是从真谛的层面说,真谛的层面说是扫荡一切,不立一尘。一个是从俗谛的角度说,它要建立一切。《金刚经》般若空性是从空门进入的,所以它要扫荡;净土法门它是从有门施设的,这种有门就要建立相。但这个相不是我们凡夫的业力之相,这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愿心里面显现的相,是从真空里面产生的妙有。这个妙有就等同于真空,真空妙有是一体两面。这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所以透过这样的一个妙有,就能够契入到法身如来,就是实相。
所以净土法门的方便就在于“指方立相,住相证果”。指示西方极乐世界,建立阿弥陀佛的音声之相,相好之相,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相。这些音声、弥陀的名号、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实相的表现。所以住在这个相上,就能证到实相之果。这就是法门施设的不同,但是它到家是等同一味。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它绝对就是成佛的宝所,是实报庄严土,绝对不是化城。如果你是说化城,那就是邪知邪见了。
化城是来自《法华经》,佛为那些怯弱的众生建立声闻缘觉的果位,权设化城,到了化城会赶紧告诉他:目的地还没有到,化城就会消失,还要向前走。施设化城的目的还是为了成就摩诃衍,一乘法的目的地。所以带着这个成就一乘法的目的地施设化城,那这个化城本身就不是目的,它也是契入一乘法的一个过程里面的方便。
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直接指向成佛的目的,是实报庄严土,不是化城。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才是真正到家了,这就是“故乡明月有谁争。”
这个问题讨论完了,我们继续讨论关于修行的“正行”和“杂行”问题。
“一灯可破千年暗,闻道能消无始痴”。现在我们相信净土法门了,就要开始行了。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什么叫正行呢?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依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来修行,就称为正行,有五种:
1、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2、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3、一心专礼彼佛;
4、一心专称彼佛;
5、一心专赞叹供养。
即“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正行。
我们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以念佛往生作为本愿,前面我们也讲到了,水不会离开这条渠道,它是有一定的规矩,水一定会顺着当初挖的渠道来流淌。
佛度众生,一定会按照当初所设定的誓愿来度众生。你不能自作聪明,凡夫哪能超过佛的智慧啊?
已经规定好了,大家都来念佛往生,所以称名就称为正定业。为什么?因为只有这尊佛发了誓愿,“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別的佛菩萨没有这样的誓愿。所以,我们只有念阿弥陀佛的佛号,才能与阿弥陀佛相应。
当然,别的佛菩萨也很慈悲,就像《阿弥陀经》里边,六方诸佛都出来赞叹:“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你应当念“南无阿弥陀佛”啊!所有的佛菩萨都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们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还不听话,就太辜负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
所以大家一定要听话,听了阿弥陀佛的话,就是听了十方诸佛的话。不要依我们凡夫的心,说,“哎呀,我光念阿弥陀佛,别的佛菩萨会不会有意见?我以前请了别的佛菩萨,现在要一心专礼阿弥陀佛,会不会得罪他们呀?”这都是凡夫的心态。都是把佛菩萨当成心胸狭小的凡夫了,真是罪过啊!
这么庄严的极乐世界,我等将来前往莲花化生的地方是谁所成就呢?是法藏比丘为我等罪苦众生所成就。别的佛也建立了种种净土,但是,不是为我等凡夫所建,那是菩萨才能去往生的地方。
比如:无著菩萨三兄弟,大兄弟是:世亲菩萨(即天亲菩萨)、小兄弟是狮子觉菩萨。三个人都修弥勒净土。小兄弟狮子觉先往生,兄弟三个人约定好的,他们生弥勒净土,亲近弥勒菩萨,说你去了之后,生到那边,赶快回来给我们报信。
师子觉,这一往生之后就没消息,等了多少年都没消息。
无著菩萨往生了,三年才回来告诉天亲菩萨。天亲说:你去了三年才回来,你是去了马上就回来?他说:我是的。
原来兜率天跟我们这里时差不一样,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他说我是见了弥勒菩萨马上就回来告诉你,人间已经三年了。确实在兜率天那只是大概不到一个小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人间已经三年。
他就问,师子觉呢?他说,师子觉经过兜率天的外院,看到外院太好,很留恋,就没进内院去,到那边享福去了。那边环境非常好,他一看到起了贪心。
这个故事很能警惕人,所以为什么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我们就恍然大悟了。在这个世间生活苦一点好,苦一点,没有留恋的念头。
如果在这个世间生活太优裕、太奢侈,舍不得离开。人间福报尚甚且如此,要是你从天上经过,看看天人,你这一念,动这么一个念头,马上就下去了,极乐世界就没分,你看多可怕!
所以福不能享,中国古人常讲福中有祸,祸跟福在中国写这个字,样子很像,这就说明祸福很不好分,到底是福还是祸,谁知道!福很容易变成祸,祸可不容易变成福,那就是说福的力量没有祸的力量强大。
所以,只有菩萨才能去兜率天,我们凡夫可能是去不了的。只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专门为我们这些五浊恶世的凡夫准备的。所以,我们除了对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感恩涕零之后,还要精进修行,争取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现在学净土宗,就依净土宗的经典为正。一打开净土三经,就是讲极乐世界的,就是讲阿弥陀佛的,就亲,就近,出口称念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躬身礼拜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动念思惟就是极乐世界,这当然就“心常亲近,忆念不断”了,这就叫做“无间”,“无间”就是相续、不间断。
我们读诵净土宗的经典,可以随文入观,如数家珍(这是有法师说的);也可以一心读诵,不随文入观,只是专心专意地读诵。
因为任何经典都是从释迦牟尼佛的自性里面等流出来的,你读经典就像听到释迦牟尼佛在亲自为你一个人讲经说法,有一种亲切感!
上面说的是第一种正行: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第二种正行、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这种观察极乐世界的二报庄严在我们以后分享《往生论》的时候再讲,因为内容太多了:观察依报庄严就有十七种、观察正报庄严就有十二种,一共二十九种。
第三种正行、念佛——经过前面两种修行后,他肯定就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了。如果我们不会观想,就只是专念弥陀名号,也是进入正定之业。
第四种正行、礼拜——我们礼拜阿弥陀佛,也能够进入正定之业。
什么叫礼拜?礼拜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依靠。你天天拜佛,不依靠佛,那就不叫拜佛了。深深地拜下去,“我某某是罪恶凡夫,我靠我自己不能解脱生死,我一定要靠您这一尊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您老人家一定要救度我往生极乐世界……”。
第五种正行、赞叹——你如果说:“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往生那么高妙的净土,这样卑贱的凡夫,也可以和那样高贵的菩萨在一起,太好了!这尊佛太慈悲了!”这叫赞叹,用语言已经无法表达了,只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进入正定之业。
祖师说:“称名无有不足”。你只要专称弥陀名号,五种正行都具足了。因为由读诵、观想、礼拜、赞叹这四种助行,而进入称名念佛的正行。这五种正行是直接通往极乐净土的,不必另加回向。
二十二、7.14
问、有的人只读三经,很少念佛,对不对呢?
大德答:经典的实义是要我们依教修行,并不是要我们每天把它读多少遍。你读百遍千遍,不了解经典的意义,不能依教奉行,那虽然有读诵的功德,但是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只有了解这部经的宗旨、方法,依教奉行,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比如,你把《无量寿经》读很多遍,但是问你《无量寿经》讲什么呢?你不清楚,那损失就大了。
打一个比喻说,儿子在外地读书,离开父母很远,父母很挂念他,给他写了一封家书。儿子读到家书当然很感动,上面是父母殷勤的嘱咐:“孩子,你应该注意身体,天冷了要注意保暖,晚上不要熬夜……”。
儿子很孝顺,每天把信反复读,三遍到五遍。但是,他只是读信,而没有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这个儿子会不会得到受用呢?不会呀。是不是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了?肯定违背了。
所以我们学佛也是一样。要懂得佛陀和阿弥陀佛的本怀,是要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要彻底的救度我们出苦海!
所以古人讲:经典就好像药方,六字名号就好像药丸,药方是告诉你药的成分、功能和服用方法。可是,如果你只拿到这个药方,研究得滚瓜烂熟,你不吃药丸,病能不能好呢?不能。对呀,大家去医院,从来没有人拿来医生的药方研究一番而不取药的,那样能治好病吗?肯定不能。一定是依方取药,吃药。虽然我们不懂药方,但是医生是对症下的药,我们吃下去,能不能治病?一定能治。
所以,唐仲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学修一体化!经要读、要学,学了后要在生活工作中运用才行!我们不做佛学家,我们要做学佛人!
也许师兄们很奇怪,我为什么常常提到唐仲容老师?这里有必要简单给师兄们介绍一下:唐老师是一位大德,是盲人佛学家。四川巴中市石乡人,幼受其学德俱优的父亲唐在痒,以及名扬中外佛学大师王恩洋先生的教导,立志研究国学,以化民育才,振兴中华。
十六岁双目失明。为钻通唯识教义,五年不眠。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
学习经典全靠请人代读。白天请人代读,晚上通宵反复思维理解。记忆惊人,过耳不忘。在五年的苦参苦学中突破了很多难关。
在1958年,曾经就中国新文化建设提了几点建议,得到毛主席的赞赏,并亲笔回信。
国内现代的唯识泰斗——唯贤老法师给他题的书名《唐仲容先生文集》:“弘扬唯识圣教,彰显慈恩古风”;
1947年,在成都东方文教研究院,为本科生讲古典文学及唯识哲学,并带研究生。该学院与现在的四川大学合并。
1982年以来,在《法音》、《海潮音》、《现代佛学》、《人海灯》、《文刊》等杂志发表多篇佛学论文,以及在美国的《视听》杂志上也有长篇佛学论文的刊载。
博得海内外名流的高度评价,以故人有“世界第一盲人佛学家”之称。
1989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真诚函请四川省委统战部发挥其才德,在四川省佛学院任教。
其季子唐思鹏先生,任重庆佛学院教务长、研究生导师。主讲“唯识、中观、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等。后又在北京佛学院讲授唯识般若学。
福建莆田广化寺也出版了他们父子俩的讲经资料。可惜现在他们父子俩都已圆寂。
2002年腊月十六,唐老师示寂归西。归西前说了一句: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随即安详而去。他有诗曰:
吾本来滋土,传法度迷情。
若人诚心问,度你有缘人。
我学佛十六、七年来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下手处。
自从我学习了唐老师的《唯识三十颂》、《金刚经》、《六祖坛经》、《唯识二十颂》、《心经》等一系列的唯识、般若的教材,使我真正的找到了学佛的下手处。
那就是唐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破我法二执,在现实生活中不取不舍:当说即说,说了便了;当做即做,做了便了。为此我受益匪浅!
所以我非常感恩唐仲容老师和唐思鹏老师。愚学在学佛方面的受益,得益于他们父子俩,所以常常想起他老人家的教诲,并且利益师兄们。
好了,书归正传。
我们一定要深信阿弥陀佛能够救度我们,所以必须要好好念佛。
《中阿含 ·水喻经》中有个这样的比喻,众生溺在水中,岸上有人伸手相助,结果自己不相信他,既不相信他在救我们,又不相信他能救我们。任凭岸上的人苦口婆心地劝落入水中的人上岸,但是我们却对此帮助无动于衷。试想此时此境,佛菩萨即使有再大的能耐,又如何帮得了我们呢?
有的老居士即使不了解这三部经,不能识一个大字,只要你能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能老实念,也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佛说的啊!
不要说“哎呀,你只会念佛,不会诵经,那样不能往生;我念佛,还会诵经,这样才能往生”,那是你不懂得念佛的尊贵,也不懂得念佛是正定业、诵经是助业。
如果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却去读诵净土五经以外的经典,那叫杂行。
为什么修杂行不好呢?它有哪些过失呢?祖师很明白的告诉我们: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上面就是说的杂行之过失,所以劝我们专修念佛。
如果我专念弥陀名号,那么佛心、凡心就成为一体。佛心是让我们罪恶凡夫称念名号往生净土,我凡心就念彼佛之名号、愿往生。刚好,这就吻合了。就好像有人做买卖一样,我刚好想卖这个东西,你刚好想买这个东西,这桩生意就做成了。
阿弥陀佛要救你,要你念佛,你就念弥陀名号,就正好被弥陀救了,这叫相应。
像孩子跟妈妈怎么相应呢?孩子才一岁,饿了要喝奶,妈妈就喂他奶喝,这叫做母子相应。这孩子不能理解妈妈什么职业、什么智慧。妈妈喂奶,他就只是喝,这是一种慈爱的相应。
一样的道理,如果要让我们也发四十八愿,要我们懂得经典,要我们开悟,跟佛相应,我们做不到。阿弥陀佛要救我们,我们愿意被佛救,这叫相应。
那么救我们的方法就是叫我们念佛,这个我们能够办得到,我们只要念佛,就和阿弥陀佛相应了,就是这个道理。
母亲带孩子,喂饭给孩子吃,如果孩子不愿意吃,用手来抓,勺子也飞了,碗也打碎了,就不相应了。他的结果就是饿肚子。他张开小嘴巴来吃就相应了。
所以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如果你自己不愿意念佛,修别的行,就好像这小孩一样,妈妈喂他,他不吃,那就不相应了。
所以,如果我们专修念佛,就顺了诸佛真诚之语。只要修了正、助二行,就决定可以往生。
为什么呢?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正念坚固不动摇,同时是“顺彼佛本愿”,顺了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的心愿,又不违背释迦牟尼佛教导,那你怎么不往生啊?
所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所以往生决定,善导和尚判为正定之业,是因为“与彼佛愿得相应故”,与佛的誓愿相应。
但是一般人的想法,总是“我修行的法门越多、读的经越多,往生的把握就越大”,一般人都这样想,这种想法很符合凡夫的情见,但恰恰违背了净土宗的教理,为什么呢?“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
所以,我们应该老实念佛,就是顺了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的心意。对于不相信净土法门的人,我们应当远离,否则他会坏我们的好事!当然,你也不能去怨恨他们。为什么?因为各人的根性不同嘛。
二十三、7.15分享
历史上,其实很多祖师或经论,在教内当时也得不到认同,但后
来却证明利益了无量众生,这种公案也不少。比如在法华会上,还有五千人不接受而退席呢,那是佛在说法呀!
龙树菩萨出世,广演大乘,著龙树六论等大乘论典,许多小乘比丘说这些是魔说;达摩祖师来东土传佛心印,还有教下的三藏法师毒害他;道生法师讲《涅槃经》,当时教内反对,说他胡讲,赶他走,他没办法,只好给石头讲经去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这么来的。后来大家才知道他了不起;六祖大师一生都遭人诽谤,圆寂之后也有很多人抵制他的教法。襄阳大会上他的弟子因为宣扬南宗差点丢掉性命,化妆成商人才逃出来的,可六祖的顿教法门,终于一花五叶(即禅宗的五个门派: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使祖道流芳;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丛林清规,出家人要耕种劳作,自给自足,很多律宗大德说他是魔,因为戒律上明文规定比丘耕田是邪命,但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家风,最终是流传千载;藏传佛教我们宁玛派的祖师,麦彭仁波切,生前也有很多格鲁派寺院反对他,而事实证明他是非常伟大的。所以,不相信净土法门,是他与此法门不对机;他诽谤净土法门,那我们也没有办法,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问题。但是我们明白了净土法门的来龙去脉,明白了净土法门的殊胜、难得,有智慧的人就一定会抓紧时间念佛了。
唐仲容老师多次提到的杨仁山老居士,被誉为“重量级的佛门大德”。杨仁老,熟悉佛教史的人知道他在近代佛教中的地位。有人称他是“近代佛学復兴之父”。他创办金陵刻经处,祗洹精舍,刻经弘法四十余年,门人弟子遍布海内。他生前亲手校订过数千卷经书,而且收集了大量流失在海外的佛门典籍。杨仁老办佛学讲堂,谛闲老法师帮他忙,包括太虚大师,章太炎、谭嗣同、高鹤年、梅光羲、谢无量、欧阳竟无等,都出自杨仁老门下。
虚云老和尚年谱中记载:虚老五十多岁在南京时,经常和杨仁老讨论佛法。近代华严宗高僧月霞法师,也是了不起的禅宗大德,天宁寺冶开老和尚的法子,见杨仁老都顶礼的。人家问他:“你是比丘,怎么给居士顶礼?”他说:“你不知道,那是法身大士再来呀!”
杨仁老创立金陵刻经处,印的第一部经就是魏默深辑的《净土四经》。可见杨仁山老居士对净土法门是多么的重视。这是唐老师很钦佩的一位大德,而我们和他比起来相差甚远,还敢轻视净土法门吗?杨仁山老居士最后还是念佛往生的。
念佛的最高要求是什么?
注意,这里说的是“最高要求”哦!我们一般人不能达到,只要按前面讲的方法念佛也可以。如果能够达到“念佛三昧”那当然更好,往生的品位就是最高的。
这个“最高要求”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在程度上不同的差别,但是归根结底,就是念佛三昧。
《佛说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若以“一心不乱”为标准,来理解禅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祖师大德所说的有关念佛求往生净土的一些开示或机语,则矛盾自解。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不怀疑,相信“念佛一定往生”,阿弥陀佛不会骗我,他发的愿不会虚假,这叫“一心不乱”。
净土的第十二祖彻悟禅师开示曰: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不暂忘也。
又曰:但于念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燃,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门。
那么,我们要怎样开始念佛呢?
要放下尘缘,然后提起佛名,不緩不急,密密持去,高声低声,各随己便,出口入耳,记忆分明,心中历历,乃至穿衣吃饭,坐立经行,这句佛名.绵密不断,如呼吸相似,既不教乱,亦不昏沉,如是念佛,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若能体究心佛不二,所谓能念是心,所念是佛,离佛余心,无別所念之佛,离所念佛,无別能念之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如是乃至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净秽、苦乐、欣厌、取舍、烦恼菩提、生死涅槃悉皆平等,无有二相,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这段话是与我们所学的唯识教理相通的。
方知穿衣吃饭总是三昧,戏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毫发异相,了不可得。
行者若能策进身心,精勤努力近则七日内,远則一生中,常作如是信愿,常信如是行门,临终华台穗取,必不在中下品矣……。
十念法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乃至十念”不可以随便解释。有人解释说“就念十句”,可是经文讲“乃至十念”啊,不光讲“十念”,还有“乃至”。
“乃至”是什么意思呢?乃至多,乃至少,所以讲“不问时节久近”,乃至工夫浅,乃至工夫深。你念佛念的时间长,可能工夫深一点;念佛时间短,当然工夫浅一点,这叫“乃至”,乃至行路,乃至打坐,乃至旅游,乃至居家,乃至一切场所,大街上、佛堂里都可以念,这叫“乃至十念”,这个和《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善导大师做这样的解释。
“一心专念”就是《无量寿经》里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就是不怀疑。
什么叫“念念不舍”?
就是“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一心专念”,归到哪个地方?归在“念念不舍”。“念念不舍”的含义就是:有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前一念、后一念,上一念、下一念,一念接一念,不舍弃阿弥陀佛而念别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作为帮助,是单靠这句名号去往生,这叫“念念不舍”,不改变题目,不改换法门。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我们一脚跨上去,第二脚不要跨下来,每一念每一念都要在船上,不要舍开这条船,你半路上舍了这条船,就危险了。
我们一心靠倒阿弥陀佛之后,从我们心中,每一念每一念都信靠这尊佛,仰赖这尊佛,表现在外表行为当中,当然就是念这尊佛的名号。
有人讲了,“我晚上睡着了,念不出来呀”,睡着了固然念不出来,你的心不改变就可以了,如果你睡的时候说“哎,我不念佛了,我去念别的”,那就是心改变了。你心未改变,作为凡夫,没有办法,还要睡觉,当然醒来念佛就可以了;若做事忙,分心,不能念佛,那你做事不忙、不分心的时候来念佛就可以了,这也叫做“念念不舍”。
总之,口称名号,有空就念,想到就念,养成念佛的习惯决定往生。
这个念佛法门,不要把它看轻了。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从口里就生出一尊化佛来,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这种境界;并且你一念佛,你就放光!你这一放光,妖魔鬼怪就都跑得远远的,所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虽然没有断除见思惑烦恼,但是根据我们念佛功夫是散心或定心,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
要想即生了生死,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两个“唯”字,加重语气,说明决心誓志专修。
之所以这样斩钉截铁,毫不含糊,是因为看准了一个问题,知道了当前修行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必须突破“分段生死”这一关!要求现生了脱分段生死,非仗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不可!
可以断言:若舍此法,则别无出路。所以叠用两个“唯”字,以明专修净业。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应当切切深思而熟虑之,万不可无动于衷而马虎放过。
印光法师从出家一开始就明确了这一点。直到后来,经过他自己努力修持,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了把握,利生30年间,始终对我们强调这一问题——是即不遗余力地弘扬净土法门。
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这是学佛修行人的关键问题,是吾人学佛修行这一法当中的主要矛盾。
待续。。。。。
投稿:请发ruomao#hotmail.com(#换成@)
删稿:本站部分内容为会员转载,如需删除请发至编辑邮箱处理!
建议:本站是养生门户网,分享的产品大多是食品为主,不能代替药物。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不保证每个人食用后有同样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转自互联网,如您有大病,建议您去看医生!我们理念是当下就要养生!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养生从当下开始!不论你是30岁,还是60岁...90岁